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

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

ID:22407334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9

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_第1页
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_第2页
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_第3页
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_第4页
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析私奔与出走———从白朴《墙头马上》谈起在清末民初,中国被迫全面开放,从器物、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全方位开始了一次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在戏剧领域,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对于青年男女的影响尤其大,在社会上掀起了娜拉们出走的风潮。在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作品中,出走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广泛。蕴藏在国人身体里的出走基因终于脱离空想,诉诸实践。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传奇和话本小说中已经有出走的形象,且多为女性。出走的基因在古代已经植入中华文化之中,只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允许。思想比较前卫的文学家将这种观念融入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

2、象,但是在当时语境的限制下,最终的解决方式仍然归于寻常。但是,出走的形象不容忽视。本文将私奔与出走两种说法进行比较,由白朴的戏剧《墙头马上》入手,结合《牡丹亭》《倩女离魂》等其他相关戏剧作品,探讨出走的发生机制与大团圆的结局,并与现代出走形象进行简单比较。  一、私奔与出走之说法  私奔,旧时指女子私自投奔所爱的人,或跟他一起逃走。时间限定的范围是旧时,而行为的主体是女子。换句话说,是中国古代的女子没有通过正式的、符合当时礼仪规范的程序而私自与男子结合的行为。当时成婚约定俗成的礼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是要正式结成一段婚姻,则需要走完一系列步

3、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没有走完这些步骤的即是私奔,更何况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私奔之所以为私奔的大前提是古代礼仪文明的节制与约束,这样才有与公相对的私。而随着专制统治的加深,人们借助文学求得心理安慰。私奔的现象先是在诗歌(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出现,后来则往往只在话本、传奇或是戏剧中上演。  若是把带有私奔意味的举措放在近现代,则被称为出走。这种现象在民国时期比较普遍,是受到西方自由思想启蒙的女子反对封建礼教做出的行为选择。在《娜拉出走》这出戏剧上演之后,女子出走的情况频频出现。她们有的是为寻求真爱,有的是反对封建

4、传统,有的是为了体现自身时代新女性的特征。而由这出戏剧名所引发的娜拉潮消退之后,这种现象被称为出走。出走的形象既在现实生活中,也在文学作品当中。  当然,出走这一说法的出现也和当时社会背景有关系。继科举制度被废除,清王朝被推翻,政治上的民主共和基本确立。五四运动之后爆发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传统、礼教和文言,文化上的自由之风吹拂,古代礼仪文明被西方文明取而代之。私奔的大前提不复存在,因此,出走的说法更适合那个时代。  尽管私奔与出走的说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是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中国人本来就有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而突破礼教、冲破牢笼

5、和限制的本能,这种本能也作为一种基因深深地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如果说私奔的说法囿于聘则为妻奔为妾的条条框框,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列于其《新乐府》第四十首,原诗序:止淫奔也。就是说私奔在正统的人们看来,还是和淫不贞连在一起的,那么出走则应是更多的与女性的自我主权息息相关,多少已经摆脱了多年来扣在女性头上的淫和不贞的帽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面上看来是两个词的不同,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二、私奔与出走的缘由  由于传统社会发展下来的文化路向,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最小的单位是家,而不是个人,因此传统社会的人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6、人是不成个的,被湮没在家族集体之中。一切都要照着整个家族约定俗称的规则办事,实行大家长制。为了维系家族荣耀和繁衍,一般皆由大家长来决定家族子弟的婚娶事宜,甚至连父母都不能干涉。男女青年不对自己的欲求做主动的争取,只是隐忍,他们遵循礼教,接受安排,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为自己争取的个例。而在文学作品中,勇敢抗争的角色非常多,而抗争的支撑是强烈的情感。  白朴《墙头马上》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上述勇于抗争礼教的代表形象。它讲述的故事是大龄女青年李千金性格刚烈,思想独立,彼时正好思嫁,偶遇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的尚书之子裴少俊,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当天就跟裴少俊

7、私奔。李千金被私藏于裴家后花园七年,育有一双儿女,却仍不为裴家长辈所知。某日被裴父撞破,为裴父所不容。裴少俊懦弱软揣,没有争取,李千金力争无果,被弃归家。到家却得知父母双亡,她和丫鬟独自守着田产过活。后来裴少俊考取功名,赴洛阳上任,重新求娶李千金,性格刚烈的李千金不答应,待到裴父裴母带她的一双儿女上门求情,方才答应与裴少俊重做夫妻。  上述故事在当时的文化场域下,无疑是一种反叛。进行了一些设定,使这种反叛得以顺利进行。第一,裴家是尚书,家大业大,李家是李广之后,当今皇上之族,李裴两家门当户对,且有婚约。门当户对是大团圆结局的保证。第二,戏剧中女

8、子李千金年已十八,在当时已属剩女,穷人家女孩儿到十六七说亲,富贵人家一般比十六七更早许嫁了,只是李母觑着面皮,因此小女儿恨嫁。有了这些铺垫之后,下面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