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

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

ID:22469686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9

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_第1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_第2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_第3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_第4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音乐美学史“萌动时期”美学观管窥 在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观是我国音乐美学史的启蒙,其跨越的历史年代最为久远,思想空间最为活跃。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人类音乐活动的痕迹,经过长时间的沉淀,音乐美学观从无到有,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音乐美学史上学术繁荣发达的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在音乐思想方面,作为各观点代言人的诸子,也应该是从原始社会以来长期孕育的结果,春秋战国以前的音乐活动和音乐思想,是诸子们得以成熟的肥沃土壤。在这样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产生的音乐美学观,对我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第一个音乐高峰——春秋战国的音乐文化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这一时期的音乐美

2、学思想影响于后世,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从原始社会起积淀起来的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极品,是对人类音乐文化的杰出贡献。  如果把文字的出现做为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分界线的话,那么就应该说音乐就是人类文明时代以前的“文明”。前不久刚刚不幸离开人世的音乐美学大师蔡仲德先生生前的杰出贡献《中国音乐美学史》,在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分期一章中,把中国音乐美学史分为了五个时期,1、萌芽时期,2、百家争鸣时期,3、两汉时期,4、魏晋至隋唐时期,5、宋元明清时期。其中,萌芽时期界定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即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蔡先生的上限界定大大缩短了中国音乐美学史的

3、年限跨度。当然,“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的严谨治学态度值得后人尊崇。历史上,后人依据神话传说整理的古文献中,记述的最早的音乐活动大概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古文献关于原始社会时期音乐的记载尽管文字均较简略,且多为神话、传说,但从凤毛麟角的记载中也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依稀可辨的音乐美学概观,也有待于我们的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化。通过对它的研究,对我国音乐美学的起源、发展、影响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尽管是“文明时代”后整理的传说时期的文献资料,但是有人认为“神话虽然不是历史,但却可能是历史的影子”(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也有人这样理解,真正准确记录历史的往往是后人。所以文明时代以后

4、关于“传说时期rdqo;的文献记载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同样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意在蔡先生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划分阶段的序列基础上加入音乐美学史上的“萌动时期”,即“萌芽时期”以前的中国音乐美学观。    “萌动时期”的音乐美学概观(三皇五帝至西周末年)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传说时期很多倍受尊崇的音乐家,如黄帝时的伶伦“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当时的伶伦已经依据音乐审美的不同要求选择有特点的材料,非常讲究的制作乐器,以鸟(凤凰)的鸣叫为音色、音高的参照校订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乐音,依此迎合“听众”的审美需求。尧时的质

5、也是模拟山林蹬谷大自然的音调谱写歌曲(“质乃效山林蹬谷之音以做歌……”)。排除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决定因素外,是否从中可以窥视其中思维理念中音乐审美的追求呢?到了舜帝时,已经有了更为完善、相对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据《尚书》中的《尧典》和《皋陶谟》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胃于,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中关于舜是的史实记载,就应该是后人依据传闻整理而成,虽然掺杂了儒家的音乐美学观,但是仍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时期的真实记录。从这里可以看出,舜帝对音乐家夔的音乐创作提出了音乐审美观要求,要符合人文、情感相互结

6、合的音乐教化目的,也同时在音乐的形式美有了更高的审美情趣。有着这样高标准的音乐美学观的理论指导,原始社会的音乐代表作,“尽善尽美”的著名原始乐粼箫韶涟这个时期的出现恐怕不是偶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可以说是音乐家的孔子一向强调“礼乐”,观赏了这部乐舞后也被这部乐舞的形式美和感情色彩陶醉的“三月不知肉味”。  夏是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王朝,皋陶乃舜、禹两代重臣,有着丰富的治理国家的经验与才干,舜时即被任命掌管刑法,(《史记·五帝本纪》)曾提出“在知人,在安民”的治国安帮的策略(《史记·夏本纪》)。他作为一个音乐创同时把音乐的美学观和他的政治角色联系在了一起,使音乐成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措

7、施之一,满足了统治阶级享乐的同时利用音乐为帝王歌功颂德,加强强权统治。《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夏代乐舞《大夏》凇产生过程:“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水缪)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竹头龠)》,以昭其功。”在这里音乐的美学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音乐美学观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树碑立传的工具。同时,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相应提高,在音乐的质量和规模上也大大超越了原始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