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杂 文 二 篇

2、杂 文 二 篇

ID:22528258

大小:76.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30

2、杂 文 二 篇_第1页
2、杂 文 二 篇_第2页
2、杂 文 二 篇_第3页
2、杂 文 二 篇_第4页
2、杂 文 二 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2、杂 文 二 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杂文二篇2、杂文二篇二、杂文二篇鲁迅文学和出汗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2、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认清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虚伪性。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驳论的方法。2、难点:对文中锋利、精练的语言的理解。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背景简介:本文是鲁迅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一篇重要的杂文。它写于1927年底,当时国内政治斗争很激烈。在文化战线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左翼文艺运动在逐渐兴起。新的革命形势使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他们一方面挥舞屠刀加紧镇压,一方面纠集形形色色的

2、反动文人,对左翼文艺运动发动猖狂反扑。这期间,“新月派”中一伙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如胡适、陈西滢、梁实秋之流,便成了对左翼文艺运动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急先锋。梁实秋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他打着文艺批判的幌子,系统地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鼓吹文学应写“普遍的”“永久不变的人性”,提出了“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妄图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否定文学的阶级性,从而达到扼杀新生的革命文学的目的。这时鲁迅正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梁实秋宣扬的“人性论”刚刚一出笼,鲁迅当即予以迎头痛击

3、,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陆续写出了《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战斗性极强的杂文。人性论:一种主张人具有的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由于它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性,掩盖了阶级斗争的现实。解题:1234567下一页[感谢阅读这篇文章,..,]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章以“出汗”这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为比喻,通俗而生动地论证了文学的阶级性。标题把“文学”和“出汗”连在一起,幽默含蓄,发人深思,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所以本文题目实指文学的阶级性。驳论中所用的主要论据就是“香汗”和“臭汗”的问题

4、,题目准确地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分析:第一部分:概述论敌的论点和论据。(1自然段)文章开门见山,用一句话端出了梁实秋等人的谬论。其谬论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其二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论据是英国莎士比亚等人作品流传的情况。既然是梁实秋的论点和论据,为什么不用引号?鲁迅用自己的话,把梁实秋文章的意思概括出来,避免了直接引用原文的繁复,显得言简意赅,而且突出了论敌的论点和论据,使读者一目了然。“上海的教授”含有讽刺意味,因为既是“教授”竟又胡说八道。这里既实指梁实秋,又是泛指,因为鼓吹“人性论”的不是梁实秋一个人,他

5、实际上代表了为国民党效劳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末尾用“云”表示了对这些谬论的轻蔑。第二部分: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2--7)根据文章批驳的不同角度,这一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从批驳论据入手,驳斥“文学倘不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都要被消灭”的荒谬性。(2--3)论据是论点的基础,论据驳倒了论点便不成立了。文章批驳梁实秋论据的自相矛盾之处。第一句“糊涂”二字明确了鲁迅对这种论调彻底否定的态度,前面冠以程度副词“越”表明了憎恶感情,对这种谬论表示了极大的轻蔑和嘲讽。第二句用退一步的说法,承认“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这一事实,“但竟没有”一转指出把它完全归咎

6、于“因为不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就完全违背了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否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的阶级性,讽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按照常理,英国先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既已消灭”,梁实秋现在又从哪里看见它们写的“不是永远不变的人性”呢?既然无从看见,怎么又能如此武断地断定呢?为了进一步地驳斥梁实秋的论据,文章按梁实秋的逻辑,从他论据中的“流传”一词生发开来,引申出“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的观点,拿来与“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的反动观点比较。并辛辣地讽刺了梁实秋,驳斥了他的不能作为论据的论据。“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

7、中国人的文学论欤?”是个反问句,揭露了梁实秋在文学上鼓吹“人性论”的反动实质。这一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讽刺的口吻,用委婉曲折的反问,揭露梁实秋之流作为反动统治阶级帮凶的无耻行径。第二课时第二层,直接批驳“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的荒谬性。(4--7)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驳。其一,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感谢阅读这篇文章,..,]证明人性不能永远不变。文章运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通过假言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都能得出“人性不能永远不变”的结论。那么,文学又何从去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呢?因此,这一段末尾说“要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实在难

8、哪”,十分幽默地嘲笑了“人性论”者,也有力地证明了梁实秋等人所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