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与“求”

“守”与“求”

ID:22677306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30

“守”与“求”  _第1页
“守”与“求”  _第2页
“守”与“求”  _第3页
“守”与“求”  _第4页
“守”与“求”  _第5页
资源描述:

《“守”与“求”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守”与“求”摘要:同为道家的理论基础的开创者的老子和庄子,其主要差别还是他们的体道方式,一个为"守",一个为"求"。主要原因为二者的所处环境和他们立论角度的不同。  关键词:老庄,体道方式,"守"与"求"。    在文学史上,人们是把庄子视作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的。这是一般的定论,诚然,老子和庄子有明显的师承关系。庄子运用老子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进行哲学思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庄子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我们过去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庄子的语言和文体上:他的文辞确实是太优美,太富丽堂皇了,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以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来看待庄子,把庄子的成就看作是以奇诡夸张,汪洋恣肆

2、的文辞来传播老子的思想,使这玄而又玄的哲学变得可亲近可触摸,就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庄子在思想高度上是可以与老子等量齐观的。老子和庄子,他们共同完成了道家的理论基础。有老无庄,有庄无老,都不成其为我们所知道的道家。所以,搞清楚老子和庄子的差异还是一件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我认识,老子和庄子的差异主要还在于他们的体道方式上。    一.“周守藏室之吏”与漆园小匠    庄子和老子一样,是对"道"有直接的深刻体悟因而具有坚定信仰的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悟道之人。然而,庄子与老子相比,他对道的信仰更为坚定热忱。因为他体道的条件更为艰难。老子尚有可"守",无守则还可走;而庄子生

3、来就无处可"守",也无处可走。只有靠自己去建,去求。这是大环境。倘论小环境--一个人的具体处境,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吏",这个官职的地位和权利可不算小。据《天道》篇中所叙,孔子问道与老聃,去造访的目的是为了要老聃推荐,使自己的书能为周藏室所收藏。那时老子已经"免而归居",退休在家了,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叫孔子为达目的,先要去走他的门路,可见在位时权势之尊。  而庄子,当时却是是一个漆园小吏,两者的地位可谓天壤之别,而且他的生活窘迫,在书中历历可见。《外物》篇中就有他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遭敷衍搪塞的故事;《列御寇》中记了两则相似的故事,有人去游说国君,得到了很多赏赐的车辆,

4、到庄子面前来显摆羞辱他;《庄子》书中所记的得道高人,有很多是受到人间酷刑,被砍去腿的,还有受到疾病的折磨,无力求医的,又又霖雨十日,就断了生计,饿得气息破促,差点死去的。。。。从这些感同身受的描绘中,可以想见庄子的处境;而庄子时代生存竞争之激烈,人与人之间倾轧的变本加厉,更是远远超过老子时代。  《秋水》篇中写到,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见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周此番是想取代你的官职。惠子一听就紧张起来,派人在都城里搜了三天三夜。搜到后怎么办?书中没有说,但从与惠子同国的庞涓妒贤忌讳能,残酷迫害同学孙膑,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事情来说,庄子当时的生命可说是很危险的。此事以庄

5、子大胆找上门去,当面说清而化解,两人不打不相识,后来成为密友,但这件事本身还是能充分说明,庄子的处境比老子要艰难得多的多。  物质上一无所恃,单要依仗精神力量去构筑乐园,在一般的世人眼里,无疑是像与风车作战的唐吉柯德,或者惯用精神胜利法的阿Q,此情此理古今相同,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庄周先生在两千多年前所遭受的世俗的压力,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二."守"与"求"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看下老庄体道方式的具体不同,并简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部《道德经》,反复阐述了一个"守"字。这个"守"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如:"祸莫

6、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常无名,朴虽小,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能自化"。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柔弱:  如:"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江海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3、"不争"与"无为"。  如:"多数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长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为学日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7、 "抱朴","柔弱","守中""处下","不争","无为",老聃先生将"消极"(以其本来意义)的妙用极尽渲染,真可谓苦口婆心。  而到了庄周,却一反老聃的低姿态,以高亢的声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超经验的恢宏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言其大,而后通过蜩与学鸠对鹏的非议,从反面来衬托鹏的志向高远,得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结论,热情颂扬"积极"的求道精神。  鹏飞南徙是一个鲜明的象征,突出了整本《庄子》里贯穿着的"求"字。庄子讲的是记载的传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