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

ID:22700582

大小:24.3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1

教师的三重境界_第1页
教师的三重境界_第2页
教师的三重境界_第3页
教师的三重境界_第4页
教师的三重境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师的三重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的三重境界说到“三重境界”,自然会想到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师者的三重境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我以为,教精其术做明师,此第一境也。教明其道做名师,此第二境也。教取其势做人师,此第三境也。先说“精术”之境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术”是让“道”成为现实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径。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则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

2、重要性。“教精其术”的“正确的做事”既然“术”如此重要,师者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好书育好人呢?备好教材,心中有书;备好学生,心中有人;备好教法,心中有术;备好开头,引人入胜;备好结尾,引发探索;备好重点,有的放矢;备好难点,突破难点;备好作业,讲求实效;备好学案,渗透学法;备透理念,融会贯通;备多用寡,左右逢源;备之终身,养成习惯;备中研究,深层探索……这就是备课之“术”。每课一趣,每堂一赞,每日一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问题解决,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生上课,有意差错,借题发挥,过程教学,

3、分组讨论,先学后教,活用媒体……这就是教学之“术”。对于一个欲探索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从简单问题入手;从具体对象入手;从特殊情况入手;从问题反面入手;从观察联想入手;从创新构造入手;从形象直观入手;从情况分类入手;从直觉猜想入手;从问题转换入手;……这就是数学解题之“术”。给你一本《给数学迷的500个挑战性问题》,就可以检验你的数学解题“术”的水平,数学老师们不妨找来这本书做一做,看看你能“拿下”几题?我的同事王淼生老师写了本《数学百题精彩千解》一书,数学老师可设法读下这本书,你就知道王老师是怎么修炼数学解题之“术

4、”的。术精了,你离明师就不远了。次说“明道”之境道是道理、规律等形而上的概念。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理解事物,都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贯穿理解事物整个过程的就是一个“道”字。今日教育之人,理应在“道”上做足文章,因为做教育就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教明其道”,就是明教书育人之道,就是“做正确的事”。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所说的教育之道,是建立在以提升学生素质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

5、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和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上的。就教师而言,教育之道主要是教书之道和育人之道。我总结的“教书之道”的新走向,标题于下:从生答走向生问;从学会走向会学;从知识走向方法;从双基走向素养;从好玩走向玩好;从教会走向教慧;从智商走向情商;从题海走向题根;从无疑走向生疑;从本科走向跨科;从随性走向诗性;从本本走向超本;从小气走向大气;从有效走向长效;从师考走向生考;从教学走向促学;……我还总结了“育人之道”的新走向,标题于下:从一致走向差异;从共性走向个性;从育形走向育心;从有形走向无形;从理性走

6、向情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他主走向自主;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治走向文治;从发话走向对话;从讲台走向平台;从智商走向德商;从专管走向共育;从师长走向师友;从班级走向社会;从培养走向培育;……道明了,践行了,你就步入名师之列了。再说“取势”之境世间万物皆不出道术。道不正则术不明,术不明则道难行。今日之教育,过于追求“术”,把学科教学搞成了解题术——注重雕虫小技,而忘却了教育教学之根本。这个“根”,就是“道”。古语云:“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可见,道与术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师者,不仅要具备要具备形于外的“

7、术”,更要具备涵于内的“道”,做到“道术合一”。这个“度”的把握,在我看来就是“取势”。我们明白了“道”“术”的含义,便知:无道术不精,无术道难达。天下万物皆不出道术。古人有云:“精于术而以道为本,守于道而以术御事。”如此看来,大道为基、术行天下、道术合一“三位一体”,就是成就事业的一大法宝。教育之“度”,就是教育行为的恰如其分。教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教育之道,在于‘度’术”。“中庸之道”是教育之道中的重要一“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

8、,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切不可走极端,否则只会是适得其反。联系到教育,在许多方面的把握上,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也都有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的情况。教育教学,把握好“度”才好。教育教学中的示强与示弱、引趣与引深、深入与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