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全集

高中人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全集

ID:22712373

大小:128.04 KB

页数:63页

时间:2018-10-31

高中人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全集_第1页
高中人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全集_第2页
高中人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全集_第3页
高中人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全集_第4页
高中人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全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人版语文必修二教(学)案全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

2、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

3、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

4、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

5、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6、”。)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

7、,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