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

《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

ID:22949652

大小:5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2

《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_第1页
《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_第2页
《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_第3页
《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_第4页
《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语》的编撰意图及其文学价值(1)学毕业论【内容提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国语》一向不被人重视。其实不论是从史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国语》都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通过对《国语》编撰意图的分析,认为其文学史料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紧紧围绕礼治、民本、忠恕、正名等思想选择的。此外,《国语》一书结构的安排,也不只是遵循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关系远近、先华夏后蛮夷的原则,而是另有深意,即反映礼乐崩坏的前因后果。《国语》一书因此成为有机的整体,文学和史学价值也进一步提高。【关键词】《国语》;编撰意图;文学价值  在

2、诸多版本的文学史教材中,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国语》文学成就的介绍较多,但就其内容言,也不见新说。除阐述《国语》的常识性问题,诸如、体例、性质等,主要概括《国语》的思想、与《左传》比较在语言和叙事以及刻画人物方面的优劣等。总的说,《国语》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受重视的,一直是研究《左传》文学成就的陪衬。而一些研究《国语》文学价值的文章,也多是重复其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分析其语言和叙事的特色等,多无新意。本文有意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国语》,纠正一些偏颇的认识。    一、《

3、国语》的编撰意图    《国语》是先秦时期的“语”书,这是它的特色。张政?先生认为“语”是春秋时期书籍中一种固定的体裁。王树民、顾静等人也认为先秦存在“语”书。《国语·楚语上》申叔时谈教育太子要使用的教材中,除了要用“春秋”、“诗”、“礼”、“乐”等外,也提到“语”,可知“语”书是一种教材类的文献。“语”,韦昭注“治国之善语”,是为性质。记言史官所记以及经整理的瞽湛谑隼史,是“语”类文献重要的资料。“语”书的编撰意图在于“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1](P485),以期达到“求多闻善败以监戒”[1](P

4、531)的目的。《国语》的编撰恰恰包含着这样的意图。(fw.nseac.)  前代有些学者认为《国语》不过是简单的各国史料汇编,或者是编撰《左传》的史料之余,谈不上有编撰意图。唐赵匡和陆淳认为左丘明广集诸国史以传《春秋》,其家弟子门人,收集不入传或虽入传而不同者,随国编之,而成《国语》,以广异闻。清人朱彝尊《经义考》引司马光的话说:“先君(光之父)以为左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集列国之史,因别分之,取其精英者为《春秋传》。而先所采集之稿,因为时人所传,命曰《国语》,非丘明之本意也。”李焘同意司马光父子的

5、说法,并说左氏所采之语草稿俱存,时人共传,是为《国语》。以上诸人的意见大同小异,突出了左氏传经,而将《国语》的编撰说成是一些人为广异闻而附带的简单工作,这显然对《国语》编撰的认识存在偏颇。  经世致用的史学观念在先秦私人修史的过程中就已经得以充分体现了,这一观念也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重要尺度。以何种史料来反映经世致用的观念,这是文学创作中选材的环节,是编撰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就《国语》而言,从其通篇表现的治国以礼、民本、忠恕、正名等后来儒家所宣扬的这些思想来看,其编撰是有意图的,即重在宣扬这些思想,“多闻善

6、败以监戒”。三国吴韦昭《国语解叙》说左丘明传经后“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迄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所以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起幽微、章表善恶者,昭然甚明”。《经义考》引晋孔晁的话,认为“左丘明集其典雅令辞与经相发明者为春秋传,其高论善言别为《国语》”。又引唐刘知几的话说:“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列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

7、”还引了明王世贞的话说:“昔孔子因鲁史以作经,而左氏翼经以立传,复作外传以补所未备。其所著记,盖列国辞命载书训诫谏说之辞也。商略帝王,包括宇宙,该治乱迹善败,按籍而索之,班班详核,奚翅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其论古今天道人事备矣,即寥寥数语,靡不悉张弛之义,畅彼我之怀,极组织之工,鼓陶铸之巧。”以上学者间接道出《国语》的编撰意图,即“探测祸福、发起幽微、章表善恶”和“以方内传”补其所未备者。再者,从他们对编撰者如何梳理史料的分析,可以断言其编撰行为是有意识的,编撰意图是明确的。(作文网zw.NSEaC.编辑

8、发布)  此外,《国语》全书的很多条记载,如记天子和诸侯国君、卿大夫们破坏礼制的行为,最后都明确给出了事件发展的结果,是其“求多闻善败以监戒”的体现,也是其编撰意图的体现。全书二百三十条记事,共有近六十条给出结果,仅《周语》就有二十三条。穆王征犬戎,结果是“自是荒服者不至”。厉王弥谤,专山泽之利,结果是国人“流王于彘”。宣王不籍千亩,结果后三十九年,王师于千亩败于姜氏之戎。宣王立鲁武公之子戏,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结果鲁人杀戏。宣王于是伐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