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ID:22977712

大小:52.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11-02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_第1页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_第2页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_第3页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_第4页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内容提要:本文的主题乃是,在官方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考察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本文第一节认为,当官方的司法审判出现腐败时,小民百姓就会期盼清官来为他们伸张正义;当官方的公力救济缺席时,小民百姓就会寻求私力救济的途径,希望侠客能够通过行侠仗义来为自己主持公道。本文第二节认为,基于“报”的伦理准则与秩序原理,一旦人们蒙受冤抑,那么复仇便是符合道义的行为,也是私力救济的方式;如若人间救济途径不能实现正义,那么冥界报应(冥判)就是一种正义的诉求。关键词:中国民众伸冤意识清官侠客复仇报应在传统

2、中国社会里,小民百姓如若遭遇“冤抑”,将会采取什么态度?通过哪些途径释放“冤抑”?一旦“冤抑”不得平反,将会诉诸什么途径释放“冤抑”?又表达了怎样的法律意识?现在,我们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一、清官与侠客(一)清官与伸冤清官信仰,说到底是传统中国的一种民间信仰。它源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和政治越黑暗越腐败,无权无势和孤立无援的庶民百姓,也就越期盼清官出世;希望清官能够为民做主,与民除害,解民倒悬,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清官故事和清官信仰得以千年流播和传颂不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那么

3、,究竟什么是“清官”呢?我们从“清”的意涵谈起。所谓“清”,乃是传统中国有关官吏的一种政治品格和道德准则。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尚书。尧典》说:“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易。豫》讲:“圣人以顺助,则刑罚清而民服。”孔子更把“清”看作一种令人景仰的崇高德性,蕴涵“不因财物累心”的意思,尽管“清”尚未达到“仁”的境界。(注:参见《论语。公冶长》。有关“清”的资料与评论,参见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74-177页。)法家也是如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有这样一段对

4、话: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辩察于辞,清洁于货,习人情,夷吾不如弦商,请立以为大理。”而“清洁于货”,根据陈奇猷的解释,是指“不贪污财货也。”(注: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98页。)由此可见,那时,“清”已是一种政治伦理和职业道德。其实,“清”也是帝国法律竭力提倡和维护的一个重要准则,虽然法律并没有从正面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官吏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称得上“清”,并不清楚;与此同时,也没有规定“清”的具体内容。但是,法律严格禁止官吏“贪”和严厉惩罚官吏“贪”。在某些特定时期

5、,惩罚“犯赃”官吏可谓毫不容情。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而这,恰好从反面肯定了官吏必须保持“清”的道德准则。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要求官吏必须保持“清”,仍然是一个职业伦理与政治法律的重要问题。稍可注意的是,真正成为传统中国官方和民间品评官吏职业道德标准之一的所谓“清官”,则是一个比较晚起的概念。不过,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至少到了宋代,“清”已是官吏必须重视的基本政治准则。(注: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77页。)清官意识的流行,约在13世纪。金元之际的

6、元好问在《薛明府去思口号》中写道:“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注:引自《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957页。)此诗可以看作清官意识流行的一个重要象征。据说,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吏治腐败,率先把后蜀皇帝孟昶所撰“诫谕辞”中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勒石树于衙门,作为官箴。(注:孟昶“诫谕辞”共有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

7、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引自刘鹏九主编《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这四句诗,可能流传很广。(注:明代说唱词话《包龙图陈州粜米记》即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句子。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9页。据说,此诗在当时衙门里,都有勒石树碑,可见流传之广;由此也可推测,老百姓对此诗也是有所耳闻的。)其实,传统中国的清官文学(诗词、小说、杂剧、南戏、各种地方戏曲、宝卷)

8、也是宋元以后渐次流行起来的,恐怕并非巧合。值得指出的是,传统中国清官意识尽管在官方正史记载中有所反映,然而,更为主要的是在民间社会的持久和广泛流播,迄今已有七八百年的漫长岁月。换句话说,清官基本上是一种民间意识、民间信仰。根据数量浩繁的清官文学和故事资料的记载,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是庶民百姓塑造了清官的形象,维持了清官的信仰。一句话,清官是民间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