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ID:22986733

大小:6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2

“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_第1页
“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_第2页
“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_第3页
“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_第4页
“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学自近代尤其是现代以来响亮无比的诉求之一,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世纪末的20年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关键语汇①之一,对走向世界这一语汇以及作家如何走向世界的考察,无疑能更深入地剖析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内的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社团以及文学现象,在中西比较中更深刻地探知其发生、发展与流变的内在理路。可是,当走向世界加上地域文学这个主体之后,我们发现,世界之于地域文学,更像一种美丽的图景。对中国的地域文学来说,现在更迫

2、切的问题也许不在于走向世界,而是走向全国。就中国而言,文化发展的未来绝不在于少数中心城市文化地位的单一巩固,而在于更多的外省边缘文化的崛起。早就有学者提出过,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内的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格局的变动应该依赖于北方学派、南方学派、巴蜀学派、山东学派等等的崛起。与此相关,评论界习惯将冲出某地域文化而走向全国的作家群命名为某军,比如,包括贾平凹、陈忠实等在内的陕军,包括韩少功、何立伟等在内的湘军,包括刘震云、阎连科、二月河在内的豫军,包括周克芹、阿来在内的川军如果说对北方学派等地域学派的呼

3、唤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外省文化意识,那么,将作家群命名为某军的行为则更多地反映了一种以团队方式向全国发起攻击的期许,背后有着对于走向全国的明显焦灼。如何走向全国?当我们冷静、理性地面对这种诉求时,问题的解决远非呐喊几声就能功德圆满。我们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对这一口号进行解读,看看走向全国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怎么走?笔者尝试以重庆文学为例,以探求一可能的答案。一文化中心城市的诱惑如果说直辖前的重庆文学因被囊括在巴蜀文学内而缺少对自身声音的有意识探寻、审视的话,那么,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与重庆在全国的政

4、治、经济地位的上升相呼应,重庆文学界的人们越来越感到在中国文坛上发出独立声音的必要。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一,文学经典的欠缺重庆文学作品一再缺席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类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奖项;二,文学名人的稀少与有着陈忠实、贾平凹等在内的陕军,有着韩少功、何立伟等在内的湘军,有着周克芹、阿来在内的川军等相比,文学渝军的建设任重道远。重庆文学界处于既无名作也无名人的境遇中,面对的却是大众对一个新兴的直辖市、一个已经崛起的大都市,其文化势必会兴旺发达的想象的共同体。由此,重庆文学冲出重庆,走向全国的

5、吁求顺势而生。事实上,走向全国这一选择出现在从古到今的巴蜀文人的成长之路中: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等古人,冲出夔门以后天地为之一宽,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巴金、郭沫若、何其芳等现代人,也无一例外地走出了闭塞的巴国与蜀地,与江浙等地的作家一起,共同书写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换句话说,从古到今,包括重庆文人在内的巴蜀文人,对于全国有着非常强烈的走向并在那里立足的心理诉求,而且事实上,巴蜀作家在这点上是做得比较有成效的走向全国是巴蜀文人尤其是现代巴蜀文人跻身文坛、进入公共文化、政治空间的必备条件。然而仔

6、细考察可以发现,巴蜀文人走向的全国不是全国各地,而是我国享有丰盛文化资源,掌握了无庸置疑的文化话语权的文化中心。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以现实的政治文化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故而政治中心国都就往往成为文化上的首善之区,占据了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金字塔的塔尖,对其他地方外围或者外省进行文化辐射或者渗透。而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占据文化中心地位的城市,除了政治中心,还可能有最早面向世界经济敞开胸怀的经济中心。对巴国、蜀地而言,北京、上海就是这样的文化中心城市过去的北京作为一个古老城市以及区

7、域性的方国都邑来说,至少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作为全中国的统一政治中心也有700余年的历史,属于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国都之一,而且因为跨越古代一近代一现当代的关系,无疑是今天最具有历史文化含量,也最具有现实影响力量的中国文化区域②。而16世纪(明代中叶)是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的上海,经过19世纪中叶的被迫开埠,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东方巴黎中国第一大城市。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关,上海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人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3

8、]4]海派文化。所以,最具历史文化含量、也最具现实影响力量的北京,与最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而为国人展示了另类文化可能的上海一起,成为20世纪中国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文化集散地。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新文化主要是跨国文化界和京海文化界的文化,外省知识分子大多是到了北京、上海和国外才成为文化名人,才成为知识分子的。而外省也有知识分子,但其联系是松散的,很难称得起有一个文化界③,作为外省之一的巴蜀,本就离现代文明远,属于典型的内陆腹地文明④,它与先进地区的距离也不仅仅是一座秦岭,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