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

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

ID:22990729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2

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_第1页
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_第2页
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_第3页
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_第4页
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考(1)【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王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两句诗都可以不按传统习惯作复合句式理解,而按独特体悟作连动句式理解。新理解能召唤出该诗蕴含的新形象、新意蕴、新境界、新价值,丰富和提升理解者的精神境界。为确立新理解进行的辩难涉及文学鉴赏中的理论问题,更值得关注。【关键词】王维诗句别解连动句式辩难从理论上说,文学文本对理解总是开放的。但一种符合常识、影响深远的权威理解定型之后,文本的开放性就有意无意被遮蔽。再度敞开它,需要独特的体悟,也需要对独特体悟进行锲而不舍的追问、辨析和思索。笔者拟以王维一联诗为对象,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能否成功,不敢逆

2、料,但愿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获取灵感,进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先温习一下王维名作《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下面,我们将逐步启动与传统、权威理解保持一定距离的“外向之思”。一对于一些古典诗歌修养深厚的这种直觉、感受或者说体悟合理吗?具有优越性吗?我当时并不知道也无暇顾及。但当它长久执拗地支配着我对这句诗的理解时,我终于通过追问、辨析和思索为它的成立和优越找出了一些理由。首先,按照我的理解,“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并清醒意识到自己在应对世俗事务方面毫无“长策”的人

3、归隐“旧林”必然具有与楚襄王、张梦得等俗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形象。据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描述,楚襄王是一个好听阿谀奉承之辞、好游云梦之台、头脑简单、贪恋世俗名利的好色之徒,张梦得也不过是失意官僚。他们在日常生活里不能不注意威严、仪表,不得不不同程度地遵守世俗礼法。衣着得体,衣带紧束,“王貌”或道貌岸然,是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标准形象。只有在可能和必要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像古今旅游者一样,解带披襟,以图一快。但是,即使是这种追求舒适、快乐的动作,也是他们既“系心”于世俗事务的压迫又“系心”于凉爽之风带给他们的暂时解放并一心一意抓紧时机利用这种解放的结果。这

4、种结果与“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心态和情趣毫不相关,只证明他们永远只能是山林生活的旁观者和窥视者。相反,具有上述心态和情趣的隐者却无须注意威严、仪表,无须遵守世俗礼法,无须衣着得体,衣带紧束,“王貌”或道貌岸然。宽袍大袖,衣带轻绾,浑身显示出一种透骨的轻松闲散,当是他们在山林生活中的标准形象。只有这种形象才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心态和情趣符合逻辑的外部展现,才是真正隐者的形象。当然,这也为“风吹带自解”提供了可能。正是这种形象和可能,为我们将“松风吹解带”作连动句理解奠定了基础,找到了根据:只有这种符合诗意逻辑的形象矗立在我们想象空间,“风吹带自解”的戏剧化场景

5、才可能出现,连动句理解才能成立。反之亦然:只有将该句作连动句理解,戏剧化场景才会突然敞开,真正的隐者形象才会矗立于我们的想象空间。相反,如果对这句诗作复合句理解,势必将抒情诗主人公与楚襄王、张梦得、旅游者等俗人形象叠合在一起,让后者模糊、扭曲、玷污、变形前者,使之“俗”化,使他也像那些俗人一样,只知道一遇好风便慌里慌张、赶(转载自fw.nseac.)急赶忙地迎风解带。试想一下,这是多么令人失望、灰暗庸俗的场景。这说明,两种不同的理解能召唤出两种不同的形象,赋予全诗两种不同的意蕴。它同时也意味着,文学形象和诗歌意蕴不仅形成于字法、词法之中,也形成于句法之中,它们水乳交融,

6、密不可分。其次,据我理解,溶入山林生活的隐者对山林生活的理解应该不同于一般人,应该更能体会山林生活的妙处。在一般人看来,山林生活之所以值得向往、赞美,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城市生活的环境和实现“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舒心愜意”等愿望和目的的条件,这符合一般人对“自由”的理解。但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自由”也只具有“有目的而达目的”的意义。而我认为,在一个真正的隐者看来,山林生活的意义不仅在此,更在于它能让人领略、体会“无目的而合目的”的生活的妙处。所谓“无目的而合目的”,在这里不具有康德在美的分析中赋予审美观照的意义,而只与我国道家传统向往的“无为而无不为”生活

7、理想相联系。“无目的”即“无为”,“合目的”即“无不为”。只有“无目的而合目的”的生活亦即“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才是我国道家传统、隐逸传统追求的理想生活,才达到了它们理解的“自由”境界。尽管这种“自由”能否成为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值得怀疑,但作为一种理想,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道家传统和隐逸传统之中并且具有合理性和独特价值,这有老庄著作和无数道家文献、隐逸生活文献为证。正是这种自由观的确立,才标示了道家传统、隐逸传统与世俗传统的区别,才突显了它们超凡脱俗的品格。在它们看来,“无目的而合目的”的自由比一般人所谓“有目的而达目的”的自由高了一个层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