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ID:23079711

大小:70.5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04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_第1页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_第2页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_第3页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_第4页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要点(试行)一、供热工程审查要点1.1高温水管网1.1.1高温水采暖用户一级网设计压力为1.6MPa,设计供回水温度为130℃/70℃。一次侧阀门等附件公称压力为2.5MPa,耐温大于150℃。1.1.2高温水管道应采用耐高温型聚氨酯预制直埋保温管,宜采用无补偿冷安装或一次性补偿器预热和电预热安装工艺。采用一次性补偿器时应使用低密波工艺,结构紧凑,外径小,避免补偿器处应力集中破坏。1.1.3高温水管网主关断阀门和分支关断阀门宜采用蝶阀,泄水和手动放气阀门宜采用球阀。阀门应采用焊接连接。蝶阀采用双向三偏心金属硬密封焊接连接,球阀采用一体式硬密封焊接连接。大于等于DN5

2、00关断阀门应设旁通阀。1.1.4泄水阀门宜采用两道阀门,放气阀门采用手动放气和自动排气阀结合使用。1.1.5所有阀门井均应设置两人孔,两爬梯,爬梯应焊接在预埋钢板上,高度应至井口以下约30cm。泄水和放气检查井应设附井,泄水和手动放气阀设在主井内,泄水口和自动排气阀设在附井内,有条件的地方可引至附近雨水井内。1.1.6阀门井盖应采用防盗型井盖,井盖规格应统一采用700×700mm井盖。井盖及井座应标明热力字样及联系电话。在绿化带内的阀门井盖高度应高于绿化带地面10cm,在人行道上的阀门井盖应高于人行道顶面3cm20,并做斜坡处理。阀门井盖尽量避免设置在车行道内,当无法避免时,井盖应采

3、用铸铁加重井盖,并做好防水措施。如关断阀门井与疏水井紧临时,井盖需间隔大一点。井盖在低洼汛期易积水路段应采用双层密封型井盖。1.1.7检查井内所有管道及附件均应防腐,并采用聚氨酯现场保温。1.1.8管道穿检查井壁处应采用端头带防腐保温的密封型波纹防水套管。密封型防水套管波纹材质为不锈钢SUS316L。1.1.9检查井脖应采用钢筋混凝土与井顶整体现浇。1.1.10管道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自然补偿。1.1.11管道埋深以浅埋为主,尽量避免管线上反下卧。1.1.12过路宜采用破路或提前预埋,不宜采用顶管。1.1.13工作管焊接采用氩电连焊,100%X射线探伤,焊缝合格级别II级。1.

4、1.14现场接头保温要求:聚乙烯外护应采用内壁带有电阻丝的聚乙烯外护,现场连接采用电热熔焊的连接方式,外护补口连接完成并经密闭性压力试验合格后,再进行现场机械发泡。保温发泡完成后,焊接密封发泡孔和排气孔。经热熔焊焊接连接完成补口后,在环向采用热挤塑机手工对环向接缝进行封口,再沿焊缝缠绕粘接热塑带。聚氨酯保温层及聚乙烯外护管厚度及施工质量应达到直管厚度要求。1.1.15供热管线敷设完成后应按供热公司统一要求设置标志桩,间隔100m一处,三通、弯头、折角等处均应设置标志桩。位于绿化带上的标志桩采用立式并高出地面30cm,道路、人行道处的标志桩采用平铺式与地面平齐。标志桩应标明管道走向、热力

5、字样及联系电话。1.2换热站201.2.1应充分考虑地形高差对采暖系统承压能力的影响,合理确定换热站位置及数量,避免采暖系统运行时超压,尤其是高层和多层共用换热站时,应注意多层建筑的承压能力与高层建筑是否一致。1.2.2换热站宜设置为地上换热站。1.2.3换热站一次侧设计参数同高温水管网;二次侧设计供回水温度:暖气片采暖为80℃/60℃;地板辐射采暖为55℃/45℃。二次侧阀门等附件公称压力宜选用1.6MPa。1.2.4换热站内一、二次侧管道高点应设自动排气阀,管径不小于DN40。1.2.5若换热站与供热公司自控系统连网运行,应满足供热公司有关技术要求。1.3二级供热管网1.3.1集中

6、供暖的室外区域管网,应在充分了解热源系统和各室内系统特性的基础上,统筹进行设计,确保总体系统的水力平衡和可有效进行调节控制。1.3.2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必要时各分支环路应设静态平衡装置。1.3.3二级供热管网管道应采用聚氨酯预制直埋保温管,应采用无补偿冷安装敷设工艺,管道及附件承压能力不宜小于1.6Mpa。1.3.4埋地部分二级供热管网排气阀宜取消。1.3.5二级供热管网检查井及井盖要求同高温水管网。1.4楼道内采暖系统1.4.120热水供暖系统最低点的工作压力应符合《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对于高层建筑的散热器热水供暖系统规定:建筑物高度超过50m时,应采用可靠和

7、符合节能要求的方法进行竖向分区供热。1.4.2共用立管的布置,应根据下列原则确定:1符合住宅平面布置和户外公共空间的特点。2一对立管所负担的户数不宜过多。同一对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除每层设置热媒集配装置连接各户的系统外,一对共用立管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大于3户,且总数不宜多于40户。1.4.3共用立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采取防止垂直失调的措施,宜采用下分式双管系统。2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分支管上,应设置具有锁闭和调节功能的阀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