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孝道思想

论孟子孝道思想

ID:23124380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4

论孟子孝道思想_第1页
论孟子孝道思想_第2页
论孟子孝道思想_第3页
论孟子孝道思想_第4页
论孟子孝道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孟子孝道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孟子孝道思想孝,在中国有着相当重的地位,中华文化亦可称之为孝文化。仁是孟子各种思想学说的核心和实质,孝则是孟子仁学的源泉、最终基础和归宿。要正确、全面认识和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就必须正确认识孟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孟子》中共出现29次,22句,散于18个段落中。此外,尚有十余处与孝有关但并未现其字。这些论述散见于各篇,虽不系统,但认真考察,仍可见孟子对孝道的重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孝道是天下安定平和的必然要求,是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安身立命并得君行道的必然要求,是仁作为一个崇高的道德范畴本身的要求。  一、孟子

2、孝道思想的产生  孝是道德思想的现实根源,也是人伦规范展开的起点,即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孟子的孝,既与他的生活境遇有关,又继承了孔子、曾子等先贤的孝道思想,同时还受到以乐正子为代表的重孝派思想的影响。正是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促成了孟子孝道思想的复杂性与多元性。2孟子在世约为公元前372至公元前289年,正值混乱不休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剧烈,彼时所重之才,乃以为战争服务为尺度,甚少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孟子的孝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选择的发展,是继承孔子伦理思想并以孝悌为根本而发

3、展的。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随之又提升到整个社会。由孝悌的家庭伦理到人伦,再到社会伦理,是从个体、家庭再到政治的一种文化伦理关系。实行王道的轨迹,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迹。孟子的伦理思想是为仁政思想服务的,虽然孟子的五伦有时会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为愚孝、愚忠、愚节,但剔除其糟粕,这一套家庭伦理思想实是一块瑰宝。战国时期,政治家们不断地为提高国家和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斗争,亲情关系在政治关系面前则疲软无力;由于战争,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致使孝亲之情受到极大破坏,但

4、同时人们又对孝亲之情怀着迫切的向往之心。总的来说,孟子所处时代的人们对孝的重视程度正在降低。孟子想极力地挽救这种现状,于是他从孝道的最基本内容孝养即赡养父母的角度出发,阐发了他的孝道思想。  二、孟子孝道思想的内涵  1、孝道与为人处世的关系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不孝顺父母的人就没有起码的做人资格。儿女不顺从父母的心意,便不成儿女。生而为人,首先出现并要学习的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出生与存在都与父母有着必然联系,或许有人幼年失怙、失恃,但毕竟是少数。从一个人

5、对父母的态度,可观出其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如果一个人对双亲都做不到恭敬有礼,又怎能期待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采取真诚友好的态度?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舜明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在观其行,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见他们都将对父母的孝敬、对人伦关系的恪守当做人应该遵守的原则,看成是一个人修养的评判标准,甚

6、至提升到与动物相区别的程度,而这种区别不仅仅是针对着父母在世时的行为,双亲去世后的行为亦是尤为重要,是评判个人行为、修养的重要标准。可见人对于父母的孝敬是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看重的准则。  《滕文公》: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尽心》: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有仁德的人是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自己的亲人和贤者,如果像杨氏那样以自我为中心,或是像墨家所提倡的那样爱所有的人,没有的亲疏之别,就与禽兽无异。父母子女之爱是人相互关爱的根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首先亲近了生养自己的父

7、母,才有可能会去亲近其他的人,而如果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这不仅是不可能,更会寒了自己父母的心。因此,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去关爱身边的其他人。孝道,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  2、孝道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作为孟子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孝道思想是为其仁政服务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8、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齐家是联系格物致知与治国平天下的一个中介。针对梁惠王必将有利吾国乎?的发问,孟子指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说明孝悌之道对于一国国君统治的重要。同时,孟子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同时推及到其他与自己没有关系的老人,做到这一点,统一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