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8226; 规训 #8226;诗学——

图像#8226; 规训 #8226;诗学——

ID:23526943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8

图像#8226; 规训 #8226;诗学——_第1页
图像#8226; 规训 #8226;诗学——_第2页
图像#8226; 规训 #8226;诗学——_第3页
图像#8226; 规训 #8226;诗学——_第4页
图像#8226; 规训 #8226;诗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图像#8226; 规训 #8226;诗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图像#8226;规训#8226;诗学——【内容提要】《诗经》是文化板块的复合体,而人们往往采用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整体性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而造成与原典诗缘话语构建的缺失。本文从《诗经》的鸟兽草木图像解读中发现“龙凤”是中国人的“生”,而“草木”则是中国人的“存”,二而为一才是中国人的完整生存。而这种生态宇宙观又在“规训”的机制运作下将其传承,从而形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诗学精神。【关键词】《诗经》;图像;规训;诗学;鸟兽草木弗莱在《神力的语言》中认为:“在早期社会中,它们还逐渐形成一种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它们在规范一个社会并使其群体共享一种该

2、社会独特的知识(或他们认为的知识)方面起到主要的作用。社会向其成员声明的是‘这是你们必须知道的事’而不是‘这种知识是正确的’”⑴。孔子亦提倡《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郑樵也认为:“若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识雎鸠,则安知河洲之趣与关关之声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事”,何以我们“必须知道”?它又是怎样被“规训”成意识形态从而构建中国独具魅力的诗学大厦的呢?也许只是“路,而非著作”(海德格尔)。一、《诗经》的图像时代(一)图像自身是自我敞开的,而文字是归闭忘意的,图像在源始、准确、简明方面远胜于文字,这是我们对《诗经》图像发微的理论依据;

3、在事态本身上《诗经》描述的是一个图像“内爆”的时代,一个鸟兽草木的图画时代:据清代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统计,《诗经》中有337种动植物,其中鸟类37种,兽40种,草37种,木43种,虫37种,鱼16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药物17种,马27种。以马为例,《诗经》中不仅有“马”的共相概念(“我马玄黄”《卷耳》,“驱马悠悠”《载驰》……),而且出现了纷繁的“马”的殊相概念的“内爆”:从阴阳上,马有牝牡之分;在用途上,有驷(驾车的四匹马)、两服(中央驾辕)、两骖(两边驾辕),如“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大叔于田》);单在马的颜色上就让人玄目,马分的精细无

4、伦:驳(红白色的马)、骐(青黑色的)、骊(黑色的马)、騧(黑嘴黄马)、皇(黄白色的)、骝(左脚白马)、駰(浅黑带白色的马)、骆(黑身白鬣的马)、骓(青白相杂的马)……不可否认,《诗经》是一个图像的时代,一个鸟兽草木的图像时代。而面对《诗经》中“鸟兽草木”图像的凸显和内爆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又如何解释?自从孔子提出《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以来,我国现存最早的《诗经》注本毛亨的《诗故训传》首开动植物博物、黍、菽、麦、葵、菲、苹、莼……入药:“采采卷耳”《卷耳》(卷耳又名苍耳,可入药);“采采芣苡”《芣苡》(芣苡即车前子入药);“言采其藚

5、”《汾沮洳》(藚又名泽泻);“言采其蝱”《载驰》(蝱即贝母);“四月秀葽”《七月》(秀葽即远志);“赠之以勺药”《溱洧》(勺药入药);“采苓采苓《采苓》(苓即甘草)……审美:“蓼彼萧斯”《蓼萧》(萧,一种有香气的菊科植物);“方秉蕳兮”《溱洧》(蕳,香草名);“贻我彤管”《静女》(彤管,红管草);“有蒲菡萏,有美一人”《泽陂》(菡萏即荷花)亦有香草美人之说;“茹藘在阪”《东门之墠》(茹藘,即葸草作红染料)“终朝采绿”,“终朝采蓝”《采绿》(绿即荩草、蓝即蓼蓝皆可做染料)“隰有游龙”《山有扶苏》(游龙,红草)。另外,萧、艾、穈、秠等可用于祭祀,“木瓜”可传情,(《伯

6、兮》),“谖草”可忘忧(《伯兮》)……中国人在食、用、药、美等方面似乎与“草“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对《诗经》木类统计为43种,其中还不包括花果15种,果实可食的有“隰有苌楚”《隰有苌楚》(苌楚即猕猴桃);“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有纪有堂”《终南》(条、梅、纪、堂均为树,梅可食寓爱情);“桃之夭夭”《桃夭》;“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秦风•晨风》(棣,即唐棣;檖即梨树)……“桑”、“梅”恰似力比多的符码:“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桑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将仲子兮”“无折我树桑”《将仲子》;“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7、,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树”铸“三材”,《诗经》中的树与天、地、人相通。“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棫樸》(槱树祭祀天神,棫樸喻文王);“榛楛济济”“豈弟君子”《旱麓》(榛楛赞文王);“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甘棠》(甘棠树喻召伯)……以上就《诗经》中鸟兽草木图像发微并作了初步的解读,我们发现鸟兽与人是一种诗缘话语的源构关系,勾勒出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泱泱中华气派!“勺药相赠”、“木瓜相投”,草木就是中国人的生命。“龙凤”是中国人的“生”,而“草木”则是中国人的“存”,二而为一才是中国人的完整生存!然而鸟兽草木图像何以集束成思维从而规约着我

8、们的行动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