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

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

ID:23610954

大小:78.9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09

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_第1页
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_第2页
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_第3页
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_第4页
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的有效性:论高职课程研宄的新视点论文摘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在有限的高职教育时间内,要培养出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呼唤着课程的有效性。当代课程理论纷呈繁杂,学科中心课程、能力本位课程、人格本位课程,各种课程理论、课程开发、课程发展的声音不绝于耳。衡量这些理论的简单标准就是“有效性”,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程才是有效的。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课程;有效课程;新视野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美国课程专家宣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视课程为塑造学生身份、期望和生活轨迹的重要力量”。确实,课程是学校

2、教育的永恒主题,无论承认与否,它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而存在,影响着学习者的成长。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不是万能的,但有效性低下的课程,培养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汉语大词典》里,有效是有成效、有效果、有效力的意思。在本文中有效可以界定为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高职课程的有效性是指课程在正常成本情况下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实现培养目标的程度。本文着重研宄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性与研究方向。一、课程有效性是高职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学术积累不厚,影响了高职课程的效果。尽管不少学者认为我国高职起始于1980年代创办的职业大学,但高职大发展直接源自1999年后的高校大扩招。借助于“

3、三改一补”政策,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迈入快车道。高职高专院校数从1998年的432所。发展到XX年的1215所,11年时间增加783所,如果考虑到1998年后,相当一批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大学,实际增加的高职院校数要远远大于783,也就是说,目前的1215所高职高专绝大多数是1999年后兴办或组建的。目前,国内官方和学界比较赞同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类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之中。这一体系是由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来逐步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的高职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所构成。实质上,对于高职这一新类型的高等教育,国内在理论上准备不足。从研

4、究成果看:从1979年至1998年20年间,中国期刊网上搜到的“高职教育”的研究论文信息总共才151条,涵盖了高职理论、课程、专业、教学等领域的所有论文,很少见到专著。从1999年到XX年,中国期刊网上有关“高职教育”的研宄论文信息共7794条,同时期,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信息共634条。在这—时期高职理论专著约有20余本。从1979至1998年,中国期刊网关于“高职课程”的研究论文信息共搜索到7条1999至XX年,有384条,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信息是82条,专门研宄高职课程的论著不多。以1998年为分水岭,前20年与后10年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对比发现,高职发展的理

5、论准备不足。高职教育走的是一条在急剧扩张条件下的边建设、边研究、边摸索、边提高的路径。任何学术都有一个积累过程,相对于中国年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学术积累的时间太短,高职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的理论研宄滞后于实践。高职教育与高职课程理论的滞后性显然影响了高职课程的有效性。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高职院校的师资大部分是从中职、成人高校转换身份,教师有一个适应和提高的过程,相当部分年青教师刚大学毕业进入教师岗位还处在成长过程之中。从调查来看,被调查者中认为其所在学校师资的整体素质差的占6%,较差的占27%,一般的占43%,较好的占24%。较差以下的教师占到33%,这

6、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在教学上“满堂灌”,“以本为本”,以“我”为中心,只有5%的调查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同学生的交流比较多。调查说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比较多地轻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无视学生的差异性,不太重视教学效果,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情感和知识上的交流。2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或“有点困难”。据笔者观察,实际情况可能还不止如此。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师资水平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有一段比较大的差距,如此羸弱的师资队伍如何能开发出高效的高职课程?高职发展迅速,但高职课程的满意度偏低。由于高职发展迅速,课程设置、教材都一时难以

7、跟上,尽管教育部曾在2000年组织实施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但毕竟课程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大规模地立竿见影。据XX年的调查,59%的高职教师认为高职教学计划的设计不合理,80%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的实用性不强,77%的教师认为目前采取的课程体系“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如此高比例的数据对高职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教材持批评的意见,说明高职课程的有效性程度非常之低。三年后,XX年,在宁波进行了一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