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

ID:23802744

大小: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第五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课时)执教 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准备实验器材等方法。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的雏形。重点实像,理解物体在凸透镜焦距、二倍焦距之内外的成像规律。难点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教具演示 学生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  1.有关凸透镜的一些名词

2、:光心、焦点、主光轴、焦距  2.请学生看图解说  介绍我们实验中将用到的凸透镜的焦距。强调实验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不会随凸透镜移动而改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凸透镜。1.光心: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2.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3.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1)凸透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叫它  (2)那么通过它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  (3)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是放大的

3、  (猜猜看,试试看)  指导学生看学案上的箭头。你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移动凸透镜,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相同,像的情况怎么样  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定有学生答:放大镜  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的情境中。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引导他们提出来)  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像的大小不同,像的正倒也不同  指导性的活动,使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成像与焦距有关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有一段时间去找原因2.猜想猜猜看:这些结果与因素有关3.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4、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指出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可不受光具座限制,可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   选择同学们提出的方案,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2)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

5、况的像学生自由实验学生可能很难发现虚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有发生  (先猜,后试试)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探究活动(预测)5.组汇报数据、初步分析数据学生汇报数据 学生小结三.思考与作业课后练习:2,3,4,一课一练四板书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名词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条件:物体放在大于2倍焦距(U>2

6、f)2.当物体靠近凸透镜(U↓),像远离凸透镜(V↑),像变大。3.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U=2f),成等大、倒立的实像。三.放大镜放大倍数:凸透镜越凸,放大倍数越大。课题第六节透镜与影像(1课时)执教 教学目标1、知道眼睛的光学原理2、知道照相机、望远镜的光学原理重点知道眼睛的光学原理、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难点照相机、望远镜的光学原理教具演示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呢?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

7、你留影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简介眼球的构造,说明眼睛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1、近视眼:眼的屈光能力过强。 近视眼镜:凹透镜2、远视眼(老花眼):眼的屈光能力太弱。 老花镜:凸透镜二、照相机镜头:凸透镜成像原理: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三、显微镜和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或一凸一凹两个透镜组成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四板书一、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简介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