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

ID:23809037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_第1页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_第2页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_第3页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_第4页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动态述评摘要: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CMT)二十多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但它存在一个悖论,即大多数隐喻不需要依靠跨领域投射(cross-domainmapping)去理解。本文分析了这个悖论,并介绍了Steen提出的隐喻研究的新维度交际(munication),它与语言和认知作为隐喻研究的三个维度需要受到同等的重视,而在交际中隐喻最重要的特性是其蓄意性(deliberateness)。新维度的提出为以后的隐喻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隐喻交际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  一、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被关注和研

2、究的历史由来已久。历史上一些学者把隐喻当做一种修辞式的语言。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语言学家开始把隐喻当做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Lakoff和Johnson(1980)在他们的开创性著作MetaphorsT,为当代的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  隐喻是用一类事物来描述另一类事物。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概念隐喻是指把这两类事物进行抽象和总结,这两类事物可称之为靶域和源域。其中靶域往往是更抽象更加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的内容,比如情感,时间,学术概念等;而源域经常是更具体,物理特性更明显,和身体感知更相关的内容,比如距离,重量,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等。在爱情是

3、甜蜜的这个隐喻中,可以总结出情感是食物的跨领域投射,其中情感是靶域,食物是源域。  二、隐喻研究中的悖论  在认知语言学体系中,跨领域投射被认为是理解隐喻的关键。但Gucksberg(2001)认为,大多数在真实世界中出现的隐喻都不需要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也就是用跨领域投射的方式去理解。Steen指出Lakoff一直坚持的跨领域投射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对那些被反复使用的隐喻还在思维中产生跨领域投射?在Lakoff经常使用的关于辩论(靶喻)和战争(源喻)的例子中,Steen认为我们很少会依靠战争的概念去理解辩论。比如在A攻击了B的论点(AattackedB)这句

4、话中,attack一词已经成为常规(conventional)隐喻,在这个语境它很难再激发出关于战争的跨领域投射。这就是Steen提出的隐喻研究的悖论: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隐喻不需要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去理解。Lakoff等人开创CMT时,为了改变人们之前从修辞角度理解隐喻的态度,特别强调了隐喻的普遍性。但是隐喻研究发展到现在,除了Lakoff提出的跨领域投射,Glucksberg(2001)提出了归类(categorization)的隐喻理解模型,他认为人们会把比如攻击和批评这两个概念归类为一个更高的类属去理解,而非通过战争这个源喻形成跨领域投射。Gentner和Boet

5、aphor)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成为常规隐喻。新型隐喻一定需要跨领域投射的理解过程,而一些常规隐喻如attack并非如此。Steen的研究估测99%的隐喻为常规隐喻,只有1%的隐喻为新型隐喻(Lakoff,1993)。而如何判断隐喻是否需要跨领域投射去理解在之前的研究中并无统一的答案。要想解决这个悖论,也许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思考隐喻现象。  三、隐喻研究的新维度  Steen在阐述了隐喻的悖论之后,提出交际是以往隐喻研究中没有明确指出的维度。认知语言学家往往只研究隐喻的语言和认知两个方面,并且强调认知的重要地位,而隐喻的交际功能经常被忽视。在隐喻的交际属性中

6、,Steen强调蓄意隐喻和非蓄意隐喻(deliberate/non-deliberatemetaphor)的区别,并认为隐喻的蓄意性是决定隐喻在认知过程中如何被处理的关键。蓄意隐喻使用者(sender)会试图让接收者(addressee)从正在进行的话题领域(靶喻)去用另一个领域(源喻)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即是认知语言学中跨领域投射的过程。而这整个过程是隐喻的使用者主动试图让接收者用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的过程。因此在隐喻的交际特性中,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蓄意隐喻需要接收者进行跨领域投射而非归类去进行理解。比如在朱丽叶是太阳(Julietisthesun)这个蓄意隐喻中,接收者

7、肯定需要从太阳的特性去进行跨领域投射式地思考人的特性。而非蓄意隐喻比如前面attack一词的例子,只需要接收者使用归类的方法去理解。再例如in2015中in作为一个语法隐喻,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也不会进行跨领域投射去进行理解。  Steen的研究表明人们使用的大多数隐喻不是蓄意隐喻,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隐喻不需要跨领域投射模型。Steen融合了跨领域投射和归类这两个模型,通过增加交际作为一个新的维度,解决了何时使用哪一个模型的问题,从而也解决了隐喻研究的悖论。这为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Steen之前,还没有其他学者非常明确地指出交际在隐喻研究当中的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