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 优秀散文

一品 优秀散文

ID:23913175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1

一品 优秀散文_第1页
一品 优秀散文_第2页
一品 优秀散文_第3页
一品 优秀散文_第4页
一品 优秀散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品 优秀散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品优秀散文一品,在制了70年毛笔的王世才老人的“心理字典”里拥有两层意思:一品官,一等品。官居一品,除了皇帝,这官就是最大最大的了;一等品,一等的产品,乃是所有产品中最好最好的,不可能还有比它更好的东西。用“一品”给他精心制作的毛笔取名,在他个人认为,这当然是他制笔的最高理想,是他以为是最适当不过的事情,再在它前头加上自己的姓,叫作“王一品”,那他制作的毛笔也就成了自己最亲最的“亲生”——1947年,28岁的王世才就在诸暨牌头镇老街挂出了“王一品笔店”的招牌,告别手把手教了他15年的吴广通先生(吴广通是金华有名制笔师周虎臣先生的高足),开始

2、自立门户,制作毛笔。于是,“王一品”流行于诸暨的家家户户,流入了诸暨境外的一个个学堂和书房……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一年一个秋日的午后,王世才笔店来了一瘦一胖两位“不速之客”。“客人”在门口“王一品笔店”的招牌前,左看右看,看了半天,方才踱进店去。“你也制造‘王一品’?”瘦客人,拿起摊位上的一支笔杆上刻着“王一品”的毛笔,眼睛盯着笔摊,操着外地口音,很有些不大客气地问。“是啊,我做的就是‘王一品’!”正在一旁制笔的王世才师傅连忙站起身来,和和气气地回答他,手中仍继续制他的毛笔。“你知道‘湖州王一品’吗?”胖客人走了,面对王世才。“知道呀!不过

3、,在我家门口挂‘王一品笔店’的招牌时,我还根本不知道有个‘湖州王一品’。”王师傅指着门外,如实相告。“你是什么时候挂的‘王一品’?”瘦子问。“解放前,1947年——”“‘湖州王一品’才是真种‘王一品’,你知道你这是假冒吗!”瘦子说。“假冒?……”王师傅一楞,“怎么我的‘王一品’是假冒?不可能……”王师傅随手抓过一把笔,送到那瘦子面前,“师傅,‘湖州王一品’我也见过,也拿来比较过。你再比一比,我的‘王一品’哪一点比不上‘湖州’的?是我的‘王一品’质量差?还是我的‘王一品’价钱高?”“……”瘦、胖两客将一把笔一支支细细看过去,哑了。王师傅见他们没

4、戏了,一副可怜相,却进里屋泡来两杯茶端过去,他们也没敢喝,无脸再待下去,就怏怏地起身告辞了。要说王师傅的“王一品”,前国家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使用后就大加赞叹过、知名书法家沈定庵用后亲自上门来定制过、乌鲁木齐书协主席申西岚更是写得爱不释手一再来信来钱索要“王一品”……那位当年当过轻工业部部长的诸暨老乡钱之光,在时,用的就是王世才的“王一品”,后来去北京当上了部长,心里还一直惦着“王一品”。有一次,钱部长回乡办事,于百忙中挤专程拜访了一趟“王一品笔店”,挑选了十来支“王一品”。带回北京之后,钱部长作为“家乡特产”,送了2支“王一品”给郭老(沫若)。

5、郭老用过毛笔,随即给诸暨“王一品”写了一封信:“王师傅,您的笔,表面看去虽不漂亮,但是很好写,很实用!”沈定庵先生也在来信中说:“……王师傅,您拥有高超的制笔手艺,而独善其身,太可惜了,赶快找几名有志于学的来学习,将您高超的技艺,传之后人……”数十年来,王世才师傅制作的“王一品”,在乡里最负盛名,广为士林所爱,除了源源不断免检销给杭州邵芝岩笔庄之外,还提供给远近书画家们挥洒,并且经常被作为珍品赠送给日本、韩国及台湾友人。王师傅十分欣喜地告诉我们,1948年,有一位部队当大官的(师长),慕名赶去牌头特地向他订制10000支“王一品”,要发给战士

6、练字学习。王师傅接受了任务,日苦干了一个多月,再将店里的所有存笔一并凑起,才凑足8000支……解放后,人民政府专门给他颁发了锦旗,赞扬他的制的毛笔同样受部队战士所喜爱。88岁的王师傅,手中一边制笔,嘴里一边向我们介绍:毛笔,是中国人独创的书画工具之一,与纸、墨、砚一样,具有中国传统的特征。然而,“墨陈如宝,笔陈如草。”笔是一种以实用为主的消费品,基本上是属于随时生产,随时消耗,最不易流传。它一方面是在使用过程中,笔毫磨损秃翘;另一方面,即便是一支未曾使用的新笔,因为笔毫不用,容易虫蛀,欲长久保存也非常困难。他说,我国制笔历史久远。古籍中有“蒙

7、恬造笔”的记载,事实上早在蒙恬之前,笔的制作、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实物,是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15号楚墓中出土的以兔毫制成的毛笔。早期的笔,也仅是一支小木杆上扎一撮兽毛罢了。相传秦将蒙恬创造了第一批笔,也就是得到改进,比前更为先进的笔。到了汉代,制笔才比较考究起来,出现了路卮那样的制笔“高手”,笔成为供观赏的艺术品。晋代安徽宣城用兔毛制出的紫毫笔,以笔锋坚挺耐用而称于世,称为“宣笔”,到唐代声誉日隆,白居易曾作《紫毫诗》描述宣笔制作之精、身价之高:“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

8、拣一毫……每年宣城进贡时,紫毫之价如金贵。”直至元代后,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陆文宝、施文用(施阿牛)等制笔能手,所制御用之笔,深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