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ID:23940657

大小:7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1

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_第1页
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_第2页
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_第3页
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李宏实1陈胜昔2(1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人民医院麻醉科836600)(2吉林省白山市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134300)【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瑞芬太尼行静吸复合全麻运用于骨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09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和以吸入异氟醚为主的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组,每组45例,观察患者的气腹效果、苏醒时间、心率(HR)、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两组的气腹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瑞芬

2、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比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组短,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气腹后的HR、MAP、PetCO2之间均较气腹前有显著性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相比,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的HR、MAP、PetCO2较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组更为平稳。结论与以吸入异氟醚为主的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组相比,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的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且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更为平稳,故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用于骨科手术是安全而有效的。【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269-02手术时间长、创

3、伤面大是骨科手术的主要特点,且由于骨科手术需在麻醉下进行,麻醉插、拔导管的强烈刺激容易引起患者的全身炎症及应激反应[1]。盐酸瑞芬太尼是新型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它能够迅速被组织代谢,故具有起效快,清除快等优点,可有效抑制麻醉过程中和手术中的应激反应[2]。回顾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09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总结我院治疗此类疾病的经验,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故将此记录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09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和以吸入异氟醚为主的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组,每组45例,

4、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若具有高血压病史,手术清晨继续服用降压药物,入室后监测心率(HR),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阿托品0.3mg、咪哗安定0.02〜0.04mg/kg,并予以芬太尼3〜4μg/kg,依托咪酯乳剂0.3mg/kg,维库溴铵0.2mg/kg后经U气管内插管。均采用吸入氧化亚氮与氧气(2:1)进行麻醉维持。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常规静吸复合麻

5、醉组吸入异氟酸l‰〜2.5‰。两组均在手术结束前5min开始降低药物使用浓度,在手术结束吋予以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0.25mg、氟马西尼0.3mg后,均送入术后苏醒室。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麻醉前、插管吋、气腹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20min和手术结束吋的心率(HR)、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两组患者的气腹效果并在手术结束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清醒时间。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plus

6、mn;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各吋点监测值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奋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气腹效果优良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05)o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患者的苏醒吋间比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组短,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2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气腹前两组患者的心率(HR)、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无品著性差异,(P>0.05)腹后5min、20min和手术结束吋的心率(HR)、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

7、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气腹前相比,差异奋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之间气腹后5min、20min和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R>、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相比,虽然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但从其变化幅度来看,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获得了更平稳的麻醉过程。见表1。表1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