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阴极发光源技术调研报告

碳纳米管阴极发光源技术调研报告

ID:23985875

大小:57.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碳纳米管阴极发光源技术调研报告_第1页
碳纳米管阴极发光源技术调研报告_第2页
碳纳米管阴极发光源技术调研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碳纳米管阴极发光源技术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碳纳米管阴极发光源技术调研报告1、碳纳米管介绍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s,CNTs)是1991年j被发现的一种碳结构,它是石墨中一层或若干层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笼状"纤维",内部是空的,外部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烯片层卷成的无缝、屮空的管体,这样的材料很轻,但很结实。它的密度是钢的1/5,而强度却是钢的100倍。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热导率是目前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刚石的2倍,电流传输能力是金属铜线的1000倍,同时还有独特的金属或半导体导电性,在场发射、分子电子器件、复合材料增强体、催化剂载体等

2、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的发光发热:法国里昂大学的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当电流通过碳纳米管时,碳纳米管呈现岀一种可发光的特征,如果通过纳米管电流的电位足够的大,碳纳米管一端的电子将脱离表面,飞到阳极,发生静电子发射现象。当温度达到1500K时,纳米管幵始发光,所发出的是白炽光,而不是荧光。有关专家认为,上述科研成果能在许多方面取得实际应用。比如,可以用碳纳米管制成极好的发光、发热、发射电子的准点光源,制成平面显示器等。注:碳纳米管冷阴极发光管及其显示屏集成技术(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碳纳米管冷阴极发光管及其显示屏集成技术是中山大学显示材

3、料与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从源尖创新出发、自主研制成功的成果,它包括一个新型发光器件、四项发明专利和冷阴极发光管显示屏集成技术。该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局的支持。该项0成果作为重要贡献内容之一,2006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该项目成果应用背景是超大屏幕显示屏、高亮度信息显示屏、高亮度信号灯、照明或装饰用光源等。2、核心技术1)电子线激发焚光体字发光技术即荧光物质经采用高能电子线照射,吸收能量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电子线,发光现象也随

4、之立即消失。这种技术称之为电子线激发荧光体字发光技术。2)活跃矩阵技术活跃矩阵技术又叫薄膜晶体管技术(TFT)。TFT就是"ThinFilmTransistor"的简称,指的是薄膜晶体管(矩阵)一一可以〃主动的〃对屛幕上的各个独立的象素进行控制,这也就是所谓的主动矩阵TFT(activematrixTFT)的来历。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是:显示屏由许多可以发出任意颜色的光线的象素组成,只要掠制各个象素显示相应的颜色就能达到目的了。主要用在LCD上,获得真彩色。3)LTCC技术(低温同时烧成陶瓷)所谓低温井烧陶瓷(Low-temperaturec

5、ofiredceramics,LTCC)技术,就是将低温烧结陶瓷粉制成厚度精确而且致密的生瓷带,作为电路基板材料,在生瓷带上利用激光打孔、微孔注浆、精密导体浆料印刷等工艺制出所需要的电路图形,并将多个无源元件埋入其屮,然后叠压在一起,在900°C烧结,制成三维电路网络的无源集成组件,也可制成内置无源元件的三维电路基板,在其表面可以贴装1C和有源器件,制成无源/有源集成的功能模块。总之,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成功地制造出各种高技术LTCC产品。多个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无源元件集成在一个封装内有多种方法,主要有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薄膜技术、

6、硅片半导体技术、多层电路板技术等。目前,LTCC技术是无源集成的主流技术。3、优缺点优点:1)发光亮度高。与LED的点光源相比,此技术产品为而光源,发光亮度高,发光量充足。2)发热量低。采用脉冲驱动方式,发热量小。3)生产成木低。原材料价格低,并且生产中无需购置昂贵的半导体设备。4)环保。不含汞等有害物质。缺点:由于此技术为新发明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大批量生产中存在风险;另外,由于国内正大力推进LED节能灯等相关产业,存在LED等节能产品的竞争风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