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

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

ID:24202115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_第1页
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_第2页
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_第3页
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_第4页
资源描述:

《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杨涟:义愤举报反遭谋害文/杨宇冠冤案主角:杨涟(公元1572~1625年),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明代湖广应山人,明代著名谏官。在朝中历任常熟知县、兵科右给事中、都给事中、副都御史。天启四年(1624年),因上疏劾魏忠贤,被其诬陷下狱,受酷刑而死。冤案特点:杨涟一生忠贞朝廷,以天下为己任。为了明代的江山社稷,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天启年间阉党独揽大权肆意为虐时挺身而出,向皇帝举报揭发阉党头目魏忠贤。然而,却因举报信落入魏忠贤手中遭其嫉恨,最终死于魏忠贤诬陷迫害之下。为两任太子登基立下汗马功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久病不愈,按礼应召太子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药膳。但郑

2、贵妃却从中作梗,使得太子不得与神宗相见。当时,明神宗已多年不见朝臣,郑贵妃与外朝官吏勾结垄断后宫,离间神宗与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居心叵测。杨涟识破郑贵妃的阴谋后,深为太子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于是,杨涟暗遣太子“力请人侍,尝药视膳”,为太子争取接近神宗的机会,以防止郑贵妃假传圣旨惑乱朝政。神宗死后,太子朱常洛登基,是为光宗。然而,光宗登基后4天,便一病不起。宫中传言其病系由郑贵妃进美女八人致使光宗身体亏损,又唆使医官进泻药使其病情加重。杨涟决心清除郑贵妃对光宗的威胁。于是,他联络朝臣,共请郑贵妃移宫,又上疏弹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同时,揭露郑贵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明光宗临死

3、时指着杨涟对大家说:“这人是真忠臣。”指任杨涟为顾命大臣。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初一,明光宗驾崩。他的宠妃李选侍却欲效仿当年的郑贵妃,准备将光宗的长子朱由校藏起来,“挟皇长子自重”。李选侍阴险狡诈,光宗在时,她便恃宠骄横、独霸后官。皇长子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便是被她害死的。后来,她又趁光宗病重,与郑贵妃勾结,要求封郑贵妃为皇太后,封自己为皇后。在光宗与几位大臣商量封她为皇贵妃之事时,躲在门幔后偷听的李选侍竟然从幕幔后伸手将站在光宗旁边的长子朱由校拉进去耳语一番后将其推出,使得朱由校跪在地上请父皇封李选侍为皇后。如此僭制违礼,不仅使在场的大臣面有怒容,连光宗也为之“色变

4、”。于是,为避免李选侍挟持皇长子,干预朝政扰乱国体,杨涟等一批正直朝臣决意铤而走险,力挽狂澜。当杨涟、左光斗等朝臣在光宗的哭灵现场发现朱由校并未在光宗灵柩前守灵时,便一齐呼求面见储君。最终,在李选侍藏匿皇长子的西暖阁,杨涟将朱由校救出,抬至文华殿,当即举行了“正东宫位”的典礼,并且议定于九月初六在乾清官即帝位。李选侍见此,赖在乾清官以此要挟群臣给她皇太后的封号。按古制,皇帝即位后,应该立即迁入乾清官居住。劝李移官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李选侍却置之不理。于是,杨涟代表众大臣向李选侍下达最后通牒。新皇朱由校也下旨,让她即日移宫。加上大太监王安对她百般威吓,李选侍只好带宫女灰溜溜

5、地迁出了乾清官。九月庚辰日奉朱由校继位,1621年改年号为“天启”,是为大明熹宗皇帝。史称此事件为“移宫案”,为明朝宫廷三大案之一。上书举报阉党罪责从光宗驾崩到熹宗登基,前后不过六日。杨涟为辅佐太子顺利登基呕心沥血,几乎夜夜不寝。天启三年(1623年),拜杨涟为左佥都御史;次年,又升为副都御史。明熹宗即位时年仅16岁,非常依赖乳母客氏,封其为奉圣夫人,又晋升与客氏私情密切的内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本是市井无赖,中年净身后入宫成为太监。起初,在一些小方面他略显忠诚,博得了皇上的信任。但后来,他惑乱朝政,成为大奸大恶之徒。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曾下令,太监不许干预朝政,

6、只负责‘掖廷洒扫’。根据祖宗的制度,圣旨应由专门负责的内阁大臣来拟定和处理。魏忠贤却擅自专权,多次传奉,有时直接自己批准,破坏明朝200余年的制度。而熹宗热衷于做木工,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竞把国事全权交付太监魏忠贤处理。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相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为虐。那些邪恶派的官吏也纷纷投靠魏忠贤,结成“阉党”,打击和排斥异己。这时,杨涟满腔悲愤,挺身而出,决意讨伐魏忠贤。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初一,杨涟上疏皇帝,在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的24条罪状,包括迫害先帝旧臣、干预朝政、逼死后宫贤妃、操纵东厂滥施淫威等罪行。最后,他指出魏忠贤专权的恶果是“致

7、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请求熹宗“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杨涟此疏,如雷霆万钧,击中魏忠贤的要害。魏忠贤闻疏后惊恐万状,慌忙跑到熹宗面前哭诉其冤,并利用天启皇帝不识字的缘故,削减罪状。反致熹宗真假难辨,温言抚慰魏忠贤,“严旨切责”杨涟。自此以后,魏忠贤对杨涟恨之入骨。天启四年(1624年)十月,魏忠贤矫旨责杨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将杨涟革职为民。义举反致身陷冤狱魏忠贤要置杨涟于死地而后快。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指使他人指控杨涟、左光斗等人“党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