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化”到“自主”

从“自化”到“自主”

ID:24213532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从“自化”到“自主”_第1页
从“自化”到“自主”_第2页
从“自化”到“自主”_第3页
从“自化”到“自主”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自化”到“自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自化”到“自主”周耿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谓“自化”,即自我化育,而“自化”的内涵除了“自富”,亦即经济富足之外,主要体现为“自正”、“自朴”,意即人可以自我端正、自化于朴,人人皆有一种道德自觉,自然倾向于保持、复归于朴实的本性,老子正是把“自化”当作教化的方法与目的,其实质在于充分信任人有一种自我净化的人性倾向与人性能力,而这正是老子教化哲学的本源。人性:教化的本源既然教化的对象是人,那么,教化的方法与手段就应当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只有懂得了人性,我们才知道为何要进行道德教化、道德教化如何可能以及

2、怎样可能。老子以“自化”为中心的教化哲学正是建基于他的人性论之上。老子认为,人性是清静无欲的,是善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与总原则,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生成是在道的支配下,与某种物质相互配合形成的。在道生成人的过程中,道赋予人以清静无欲的本性。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即性,德源于道,“道常无为”,道的根本性质是清静无欲的,因此,人的本性自然也是清静无欲的。道不仅赋予人清静无欲的本性,还将保护、蓄养人的本性,而道对人性的蓄养主要通过“德”来体现,所以老子说“德蓄之”。尽管道对人性有着蓄养作用,但

3、是,道赋人以清静本性的同时,也赋予了人以“心”,即自由意愿。接受道的蓄养,从人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意味着按照道办事;但人们往往不按照道办事,脱离了大道,亦即不接受道的蓄养,从而导致人性的异化,教化的必要性由此产生。究竟说来,人性之所以异化的形上根据在于:“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总是在道的支配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其具体过程体现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道支配万物运动发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极盛,走向极盛之后又要返回到原处。人性的衍化也是如此:人的天性是美好的,无知无欲,然而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的欲望开始膨胀

4、,人性异化,渐渐远离了自己的原始本性。这一个过程也就是老子所描述的“大曰逝,逝曰远”阶段。因此我们说,人性可能异化的形上根据在于“反者,道之动”。老子同时认为,被异化了的人性是可以复归的,人性的衍化有一个“远曰反”的阶段,也即教化是可能的,而此一可能的形上根据也在于“反者,道之动”。从“自化”到“自主”:教化的方法以上从人性的角度,讨论了教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那么如何进行教化呢?老子主张“自化”,而“自化”作为一种教化方法建基于人性论之上。人性源自于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与总原则,人为万物之一,人性体现为人之为人而不为它物的规定性,亦即人存在的根据。由此,在

5、生活中,人若要维持其作为“人”的存在,就必须通过“自正”(端正自己)“自化”(自我化育)来保持其本性,使自己合乎作为人的规定性。从道之“德”,或者说道赋人之“性”,是“自化”的内在根据。并且,道在赋人以性的同时,也就赋予了人维护、复归其本性的人性能力,使人能够“自化”、“自正”。与此同时,道的本源性意义也为人如何“自化”、“自正”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就道之本义而言,主要有三层意义:其一,道路;其二,引导;其三,一位首领与其追随者共同在找寻他们的道路、途径。从道德教化的意义上来说,“道”意味着教化者引导人们遵循社会共同认定道德规范。以往的道德教化更侧重于给人划定

6、界限、路线,通过引导人们遵循外在的道德规范来达到教化的目的,例如儒家所提倡的“礼门义路”。但是,在道家看来,已经划定的路线或者说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稳固性,而社会环境和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执守已经固化的道德规范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造成了个体的伦理困境,另一方面也将给道带来遮蔽。庄子说:“道隐于小成。”(《齐物论》)“成”就是完成;小成,小的成果,完成的某个阶段。具体的道德规范作为一定时期的社会法则,有其时代性与局限性,而此一“小成”就遮蔽作为通途的大道。道就其本源性而言应当是“在路上”,是一个过程;就人性修养之道而言,“道”体现为一个德性养成和

7、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在此一过程中,人们“自化”“自正”,依据自己的个性,自己划定界限,找寻自己的路。自己划定界限,也即根据周遭环境自己规定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在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保留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就自我划界这一点来说,这与现代社会的权利观念是相通的,从而使德性修养与人的权利结合起来成为可能。又因其是自己规定自己、自己给自己划定界限,从而保护了人的自主性,涵养了社会的活力。从道德教化的主体来说,人的“自化”、“自正”能够实现,还需教化者采取一种“无为”的方式去进行道德教化。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正。”换言之,只有“无为”才能给受教者提供“自

8、化”的基础与环境。所谓“无为”,即顺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