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浅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ID:24387457

大小:5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_第1页
浅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_第2页
浅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庄鑫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61000摘要: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学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会取得理想的结果。木文先讨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几种重要的心理差异上的变量,然后讨论了优等生与后进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最后讨论了针对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模式。关键词:心理差异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个体心理差异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于他人的个体特点。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釆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2、许多实验已经证明,心理差异、性別差异与教育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一、典型的心理差异1.认知差异与教育。在各种心理差异中,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无疑与实际教育联系最为密切。一般认知能力也称智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有些学生聪明,有些学生则显得不是那么灵活。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一教即会;有的学生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并注意放慢进度。关于学生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己经有了许多定量研究。对于一般认知能力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类型的教学。

3、建议对于一般认知能力低的学生,教学中应采用明白、直接的结构化教学方法,提倡有指导的学习。此外,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可预先提供恰当的训练,旨在培养他们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同时还应训练他们在新的学习任务中真正灵活地运用这些策略。2.动机差异与教育。在教学领域里,个体的成就动机也是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成就动机者要较低成就动机者的学业成绩好。一个不思进取的学生很难激发很高的学习热情,其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必然难以提高;而一个追求上进、不甘人后的学生,会以勤奋努力来不断获取自己欠缺的东西。另外,

4、学生成就动机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存在相互作用。1.性别差异与教育。男生和女生在智力的不同方面各冇长处和弱点。依据性别差异教学,既应“扬长”,更疲“补短”。缩小因社会要求不当而人为造成的性别差异,是当今因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二、优等生与后进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在知识的积累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异既冇量的差异,更有质的差异。学科知识的学4具有系统性和累积性。前面知识的掌握如果在量上不足,出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那么将会对后来的学>^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学习上的障碍。所以,帮助后进生

5、吋,要特别注意知识掌握上的查漏补缺,及吋加以弥补,以免积重难返。知识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掌握水平上奋显示差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同、知识的组织程度不同等。另外,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学〉」策略和思维策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三、如何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全班学生>』进度一致,结果优等生求知欲得不到充分满足,后进生往往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下面着重介绍三种教学模式以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1.自觉辅导教学系统。教师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时间,留有10分钟左右的吋间启发、提问、答

6、疑和小结。这样不仅会在学习成绩、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如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等。2.分层教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结构和个性发展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应该使不冋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差异,课堂上布置一些附加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冇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成长意识、超前意识、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学生专长的培养。1.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冋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与计算

7、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可以由学生自主控制,实现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模拟、游戏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直接参与,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程序教材的编制上,为学生提供具奋自我验证功能且相对真实的学A)环境。学生无需教师作为中介,能直接操纵、控制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因此它们适合学生自行学习课外内容和巩固原有的内容,学习地点和时间不受限制。2.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声音、图形、

8、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使各种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在CD光盘上储存,使之能够在不同界面上进行流通,实现课堂示教、网络协同教学、虚拟现实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参考文献[1】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3】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