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

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

ID:24695704

大小:71.0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9

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_第1页
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_第2页
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_第3页
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_第4页
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梨洲经济思想钩沉从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杜会内部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万隆午间,这种现象已很明显。这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产生是有巨大影响的。黄梨洲的思想,正是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黄梨洲的治学,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本文仅研完他的经济思想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他的田制观,一是他的财政观。一、黄梨洲的田制观论文联盟编辑。在土地问题上,黄梨洲主张恢复井田制度。但是,他同以前一些主张恢复井田制的人是根本不同的。他所主张的井田制是针对土地兼并的,反对官田比例过大,民田数量过小,百姓无田可种。其目的无非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具有一定的进

2、步意义。黄梨洲认为,古时土地广旷,民有田可耕。“盖土地广大,不能缕分区别。总其大势,使瘠土之民,不至于甚困而已。”此后,由于封建娩治阶级,“鼻赋之于民,不任田而任用,以一时之用,制天下之赋,后王因之。”“天下之赋日增,而之为民日团于前。”这种不。合理的租税制度甚至发展到百姓“一岁之获”,“尽输于官,然且不足”的严重局面(《明夷待访录.田制一》,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黄梨洲抨击了皇族土地所有制,揭露皇族通过各种特权,侵占群众土地。“今民所自有之田,乃复以法夺之。授田之政朱成,而夺田之事先见。”他主张保存“先王之制井田”这种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国有形式,以迗斟

3、平均土地,“遂民之生,使其繁庶也。”他指出,明代的屯田制虽有四大缺点尚且可以实行,为什么没有这些缺点,又可富民的.井田制不可以实行呢?他断言“井田之必可复”,认为“世儒于屯田则言可行,干井田则言不可行,是不知二五之为十矣。”(均见《田制二》)可见,黄梨洲的田制观,是一种平均主义的改良思想,是一种民主主义的富民主张。这些思想有很大的空想成分,与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思想,有类似之处,但程度不同。莫尔提出的是“羊吃人”,黄梨洲说是“官田夺民田”。莫尔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灾祸的根本原因,黄梨洲则是在不触动封建私有制的基础上,恢复三代的井田制他们的这种

4、区别显然是由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在不触动封建私有制的前提下,黄梨洲对土地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赋稅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他的主张是:田分五等,依产定赋,免除三害,轻赋富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进步思想。黄梨洲揭露暴税有三害:“有积累英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所谓“积累莫返之害”,是指越来越重的暴税。黄梨洲在详细考察了历代的日益加重的赋税制度后指出:“稅额之累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所谓“所税非所出之害”,是指“以银为赋”,加重盘剥。他说:“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拆银,不特折钱之布帛为银,而历代相仍不折之谷米,亦

5、无不为银矣。不特谷米不听上纳,即欲以钱准银,亦有所不能矣。夫以钱为赋,陆贽尚曰,所供非所业,所业非所供,以为不可,而况以银为赋乎?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天与民以丰年,而上复夺之,是有天下者以斯民为仇也所谓“田土无等第之害”,是指不分土地的好坏,均按一个标准定税。这既不利于利用休耕的办法,保养地力,使其不竭’又使耕种坏田的加重了田赋。他指出:“今民间田土之价悬殊,不啻二十倍,而有司之征收,画以一则。至使不毛之地,岁抱空租,亦有岁岁耕种,而所出之息,不偿牛耕。小民但知

6、其为瘠土,向若如古法,休一岁二岁,未始非沃土矣。官府之催科不暇,虽欲易之,恶得而易之。何怪夫土力之日竭乎。吾见有百亩之田,而不足当数十亩之用者,是不易之为害也。”寿了革除这“三害”,黄梨洲主张:1.依土地质量之好坏,田分五等,依产定赋。提出“今丈量天下田土,其上者依方田之法,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中者以四百八十步为一亩,下者以七百二十步为一亩。再酌之于三百六卞步,六百步为亩,分之五等。”(《田制三》)当然,他的这种设想显然是形式主义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做不到的。2.重定天下田赋,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针对历代日益加重的“以斯民为仇”的暴税,提出“重定天下

7、之赋,必当以下下为则。”何为下下?即“三十而稅一”(《田制三》)。或“授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以二十一为则。”(《田制三》)黄梨洲的这些主张,虽然有空想的,平均主义的改良色彩,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民主主义的轻赋富民思想,是有历史进步性的。、黄梨洲的财政观黄梨洲的财政观,多见于他的《明夷待访录》的财计篇。在他之前,如宋之叶适,也研完过财计。但是,黄、叶二人对财计的研究有很大区别。叶适论财计,仅区别了“理财”和“聚敛”的根本不同,主张严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又说:“不以自利,,虽百取而不害。”(《水心文集.财计》)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谓之“理

8、财”,如取之于民而用之于自私自利,就是“聚敛”。在《习学记言》里,叶适对许多前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