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

ID:24860088

大小:16.93 MB

页数:169页

时间:2018-11-16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1页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2页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3页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4页
中国诗歌发展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概论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文学性的内涵1、文学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2、能够营造出一个审美形象世界,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的性质。3、能够传达完整的意义。4、蕴含一种特殊而似乎无限的意味。1、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2、乐观的精神3、尚善的态度4、含蓄美中国文学的特色一、诗是文学的主流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诗和宋词,是中国诗歌史的两个高峰。中国诗坛和词坛,美不胜收

2、。——诗化的倾向和诗歌的悠久传统相比,中国的小说、戏剧是迟开的花朵。它们很晚才汇入文学的长河之中。小说到唐代出现传奇才算进入了成熟时期,那已经是八世纪的事了。戏剧到宋金的期才渐趋成熟,元代才达到兴盛阶段,那已经是十三世纪了,比古希腊的悲喜剧晚了十八个世纪,比中国的《诗经》晚了二十四个世纪。中国小说、戏剧的出现不仅远远地落后于诗歌,而且它们都有一种向诗歌靠拢的倾向,或者说有一种诗化的倾向。——诗与社会生活1、古代祭神的时候要唱诗2、朋友宴会成离别的时候要赠诗3、青年男女表示爱情常以诗歌相赠答4、出外旅行遇

3、到名胜古迹还往往要题诗5、就连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作得好就可以考取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6、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在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仪式上,常常要唱诗。一些不便于直截了当地讲出来的话,可以通过诗歌委婉地表达出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外诗歌对比在古代的希腊和印度,史诗很发达;中国却没有长篇的史诗,至少是没有长篇史诗流传下来。《诗经》中的《生民》、《绵》等虽然具

4、有民族史诗的意味,但是它们的篇幅短小,并不具备史诗的宏大规模。中国不但缺少史诗,长篇的叙事诗也不多见。汉末的《孔雀东南飞》,北朝的《木兰诗》,是民歌中著名的两首叙事诗,然而篇幅不长,故事只是粗陈梗概,并没有充分展开。唐代的杜甫、白居易,清代的吴伟业,虽然写过一些著名的叙事诗,如《三吏》、《三别》、《长恨歌》、《琵琶行》、《圆圆曲》等,但是其中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而且这类作品的数量很少。中国诗歌大量的是言志抒情之作,“待言志”、“诗缘情”,说出了中国诗歌的特点。中国诗歌最常见的题材是:咏怀咏史、时事讽谕,山

5、水田园、军旅边塞、游子思妇、爱情婚姻、友朋赠答、节序咏物,这些题材大都偏重于感情的抒发和志意的寄托,没有多少叙事的余地。如果说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流,那么,抒情诗便是这主流中的主流。因而,抒情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二、乐观的精神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中国人看来,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这一点在戏剧里表现得最明显

6、。不可否认象古希腊那种令人畏惧和怜悯的、一惨到底的悲剧,在中国是极少见的。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叫做大团圆。一桩冤案,最终总能得到昭雪,或由被害者死后化为鬼魂复仇;才子佳人的离别,总能以重逢和喜庆为结局;公子的落难总能以及第高中而结束。有的故事本是以悲剧结尾的,在流传过程中也渐渐改成了喜剧的结尾。如元稹的小说《会真记》本是以女主人公莺莺被抛弃为结局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戏剧《西厢记》就成了大团圆的喜剧结尾,最后一本的题目是“张君瑞庆团圆”。《醒世恒言》里有一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蜂塔》

7、,结局是白娘子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永世不得翻身。可是在后来的戏曲里,又加了一个大团因的结尾,让白娘子的儿子中了状元救出母亲。《拜月亭》蒋世隆、蒋瑞莲,王瑞兰、王镇《望江亭》谭记儿、白士中、杨衙内《救风尘》宋引章、周舍、赵盼儿《牡丹亭》与《罗米欧与朱丽叶》在古代小说里,大团圆型的故事也不少见。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荥阳公子、李娃宋代话本《冯玉梅团圆》明代的拟话本《玉堂春落难逢夫》苏三、王景隆清代蒲松龄《王桂庵》王桂庵、芸娘写的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他们的喜爱。乐观精神在中国古代诗

8、歌里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是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入世的诗歌,也有出世的诗歌即山林隐逸一派,但少有厌弃人生的诗歌。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后期受佛教影响,有些诗歌的情调比较冷寂。但即使在这些诗里仍然有一种生活的情趣。看他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