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

让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

ID:2487245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让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_第1页
让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_第2页
让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_第3页
让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以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作用于置身其中的学生个体,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班级教育的价值应凸显其帮助学生自我提高教育能力的功能,使班级社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  一、转变观念,正确理解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只是将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其实,自我教育不仅是手段,而且也是目的,“教是为了不教”道出了自我教育的真谛。在班级社会中,教师应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完整的班级功能应是社会化与个性化功能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但在实际工

2、作中往往偏重“他律”而忽视“自律”,影响了班级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全面性。在班级组织中处处存在的学生守则、班级条约、纪律章程等等惟恐规定不全面,班主任则是睁大眼睛目光如炬,惟恐发现不了学生错误,一旦发现了什么就抓住不放,轻则谈心批评重则上纲上线。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不必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也不容学生对自我进行反省与剖析。笔者认为在班级中必须要有民主的气氛,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施教,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曾做过对比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用民主、宽容的方式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比严惩的效果好,对学生心理影响也更深刻。4  南京

3、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把自我教育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约束性自我教育”,即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是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之类的自我贬损、自我压抑的过程,总是把自己当作自我改造的对象,这样是很难形成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自主体人格的,很难发展学生积极的个性道德品质。另一类为“发展性自我教育”,不是片面地、单纯地检讨自己、约束自己,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因而能够悦纳自己,充满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为教师在班级中全面实施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注重班集体建设,让每位学生成为班级主人  班集体的主体是学生,班集体建设的主

4、体当然也是学生,发挥班级社会的自我教育功能,就应加强班集体建设,让班集体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操作平台。使每个学生民主参与事务,人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虽然“面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观念已为广大老师所接受,但在教育行为中又往往很难得以实施,常见的模式是班级的“教师中心型管理”和“民主中心型管理”。有人错误地认为在班级中通过少数学生干部成功地管理班级,并开展班级活动,这就是班级的自主管理,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但实际上,在这样的集体中,未成为班干部的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和协同性都受

5、到了损害。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彼此相互依存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在班级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认识自我,并成为独立的自我,能够不断发展的自我。而不能够以牺牲多数人的权益来发展少数人,也不能够让学生永远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成为班级的4“奴隶”。班级的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改善,就会有很多学生成为班级默默无闻的“看客”,他们对班级不愿也不敢奉献什么,更谈不上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对自己除了缺少自信外,在没有任何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很难让他们对自己提出什么要求,更谈不上实现自我教育。  所以,在班级中只有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6、,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充当各种角色,这不仅对原先的学生干部而且对原先的一般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坚持“小组值周制”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小组轮换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使学生周期性地充当班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让学生体验到自我尊重、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的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体现了教育对公平、公正和道义的追求,让班级中大多数默默无闻的“看客”不再寂寞,促进其健康成长,而且也更能让那些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尖子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教育和发展。  三、突出主体地位,注重人格建构  提高学生主体

7、性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追求,同时也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体地开展自我教育的基础。只有把教育当作主体人格的提升、主体德行发展的过程,才是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  一是我们施加给学生的教育影响,要能让学生主动接受与选择。从班级个性化功能实施的过程看,可看作由学生对环境和社会教育化影响等“德育源”4作出选择与判断,这是学生主体性的突出体现,只有通过选择与判断这一过程,才有可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提供给学生的是一元的价值导向、空洞的说教与强制性的灌输,班级中对“德育源”无需做出任何判断与选择(也容不得其做出判断与选择),这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有利于

8、澄清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指引其品德发展的方向,但它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更谈不上实现自我教育了。为此笔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