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ID:24969012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7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1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2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3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4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二、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教学目标和策略:(1)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2)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3)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

3、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难点:     1.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

4、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

5、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合作探究】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

6、内蒙古(大部)【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

7、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兰山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合作探究】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教师总结】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