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ID:24997936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_第1页
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_第2页
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_第3页
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思品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摘要】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进一步增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教育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112-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很重要。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

2、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以下浅谈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1精心设置场景,综合利用教材  近年来,有教育界专业人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4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

3、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来说,教学方法不能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还需要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来达到有效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思想

4、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俗话说: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我在教授《心中110》一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明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明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选择同意和不同意的学生分左右两边坐下,通过座位调整,再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

5、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4  2贴近生活实际,做好结合文章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教学实践告诉我,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

6、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同时,人的社会性发展也应当在生活中实现,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认知、社会知识、社会技能。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实现的,尽管教材注意了在内容上贴

7、近学生生活,但教材毕竟是相对静止的和有一定局限的,学生的生活则是丰富多彩和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4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