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

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

ID:25028644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_第1页
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_第2页
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_第3页
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_第4页
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

2、第1内容加载中... ·对移民问题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由生存移民转入生态移民·生存移民与生态移民有四个差别·生态移民成本由全体国民及其后代子孙共同负担比较公平·从“两高原”向“两平原”移民势在必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近几年,由于一系列科教兴农工程的实施,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库存余粮不断增多,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以粮食换生态的战略,提倡西部地区将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沙尘暴危害,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这是有关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对移民问题的认识

3、应当与时俱进,由生存移民转入生态移民。一、对移民问题的认识应与时俱进移民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一个古老话题。中国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很早就曾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徙。明朝在洪武年间累计移民曾达20万户之多,对促进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些移民都属于生存移民,它的出发点是为移民找到赖以生存的居住地,纯粹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新中国成立后向东北、西北地区也进行过移民,这些移民也属于生存移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地区县曾向格尔木移民,甘肃东南部向河西走廊移民,其他省区也有数量不等的移民。西北地

4、区农民称之为“吊庄”移民。尤其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为了在7年时间内尽快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在全国贫困地区倡导异地开发脱贫,移民的省区有所增加,规模有所扩大。广西西部贫困石山区的农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向一些尚无人居住的土山移民开发;甘肃开发河西走廊力度加大,自1983~1999年底,甘肃从中南部贫困地区向河西走廊和沿黄河两岸移民56.92万人,仅安西县近50年耕地由8万亩增加到30万亩,其中绝大部分是近20年新开垦的。这些移民也主要是生存移民,生存移民对解决西部贫困人口的温饱功不可没。也有极少部分地方如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向城郊移民和从贺兰

5、山上向黄灌区移民可称得上是生态移民。生存移民与生态移民有很大的区别:生存移民着重考虑增加移民经济收入,解决温饱;不太关注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的近期和长远损害,甚至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的近期和长远影响没有进行论证,属单目标移民。生态移民则是站在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看成是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移民视野不应受“就近就便”的原则约束,可以扩大到全国范围,实现多目标:它包括使移民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移民迁入地的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移民迁入地的原住户不吃亏;移民能稳定得到温饱并逐步走向富裕等四重目标兼顾。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6、的受益者是全体国民及其后代子孙,生态移民成本由全体国民及其后代子孙共同负担比较公平。移民工程应从扶贫领域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内,按基建工程项目定时期、定投入地进行。二、从“两高原”向“两平原”移民势在必行“两高原”指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下同),属生态移民重点迁出地;“两平原”指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下同),是生态移民比较理想的迁入地。(一)保护两高原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众所周知,两高原位于中国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三大江河是中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线,是中国可再生清洁能源———水能的富矿区,这里已探明的水能理论储量达6万亿千瓦以上,可开发储量达

7、4万亿千瓦以上,是一笔巨大而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三大江河中、上游地区,尤其是两高原区生态环境好坏,关系到三大江河淡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能否再生和永续利用,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存亡。从目前看,两高原区既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又是中国极贫人口———至今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生态环境脆弱导致贫困———贫困加剧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在这里呈愈演愈烈之势。两高原区向江河输沙量占到全部国土向江河输沙量的80%,是个巨大的威胁。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不合理经济活动行为的发生

8、又是在“生存权高于一切”的真理下进行的。只要两高原生态脆弱区的农民找不到稳定的温饱出路,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就会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进行下去。以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地区13县(区)为例,那里农民在三江源头淘金、挖虫草,滥捕滥采珍稀动植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猎手段更先进,采、猎规模空前,采、猎收入几乎占到农民总收入的一半左右。禁猎、禁采后,他们虽可向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工程输出劳务,但只有短期收益,而且远远弥补不了所减少的收入。加上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还林还草,又要减少一部分收入。现在黄土高原区推出的退耕地种紫花苜蓿的还草方

9、案起不到恢复生态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种植业内部的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