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

ID:25080594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8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_第1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_第2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_第3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_第4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与实践路向(1)[摘要]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有着丰富的伦理蕴涵。在梁氏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基本特性在近代西方思想传入后遭受极大破坏。乡村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和孕育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设新社会组织需要从乡村伦理入手开展自救式的乡村建设运动。而梁氏在其乡村建设实践中突出强调的“乡农学校”激发农民进取心、倡导“合作主义”信仰、“熟习”推动融化、“信任”促进金融流通等举措,正是从乡村社会的伦理特征出发提出的路径设定。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  Abstract:AsarepresentativeofNeo-Confucia

2、ns,LiangShuming’sruralconstructiontheoryisrichinitsethicimplications.InLiang’seyes,thefundamentalcharacteristicsofChinesetraditionalsocialorganizationthatcentersonethicsanddivisionoftradeodern”,andusedhis“familiarityoteamalgamationofscienceandeducationandthe“peasants’trust”tofacilitatefinancialcirc

3、ulation-thesetheethiccharacteristicsoftheruralsociety.  Keying;ruralconstruction;ethics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激荡,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艰难地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作为中国文化最执着的守望者,梁漱溟不赞同维新革命,认为它抛弃中国传统伦理精神,是“先进后进自己捣乱自己否定之一部滑稽史”[1]106。在他看来,“今后除非中国民族更无前途,即亦没什么自救运动再发动起来,如其有之,此新运动之趋向,将不能不从‘民族自觉’出发”[1]110。由于中国社会从组织构造

4、来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从农村入手”便是“民族自觉”的出发点。在梁氏看来,中国的问题不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不是“贫、愚、弱、私”,而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没办法”[2]22。因此,梁漱溟从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造的伦理特性出发,发觉乡村的破坏,并由此认为,进行一场以伦理精神的改造为核心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建设新社会组织构造的“最后觉悟”。您可以访问中国评价网(.NsEac.)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一、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造的伦理特性  (一)伦理本位  在梁漱溟看来,西方社会自中古以来在“团体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一高一低、一轻一重之间,反复不

5、已”[2]25。而这种反复的根源,恰恰是因为西方人始终是在集团中生活。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造因缺乏集团生活而无法映现个人问题,从而使“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的伦理关系在社会构造中的特殊地位得以凸显。人自出生起便在与人相联系中生活,并由此产生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情谊关系,也随之带来亲疏厚薄渐次应尽的义务。  进一步而言,伦理关系作为一种情谊关系,必然依循“以对方为主”的人类情感特征,“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2]25。由此,中国社会也就成为一种伦理本位的社会。其突出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社会方面。家庭产生的天然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生关系,人

6、必“亲亲”。家庭关系无任何缺陷是人生最圆满的事情,反之,鳏寡孤独等家庭关系的缺憾是人生之大不幸。由家庭、宗族在相互情谊基础上约定的礼俗不仅影响家庭成员,而且渐次推及影响到师徒、邻居、朋友等。第二,经济方面。按照财产的大小、亲戚关系的远近而产生“分财”或“共财”之义。同一家族内的自家兄弟、亲戚以至朋友,应在经济上互相体恤、互相帮助,彼此承担或重或轻的义务关系。换言之,在情理的影响和约束下,一个庞大的伦理经济体实现自身的经济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第三,政治方面。由家而国,即全国上下依靠家庭伦理教化的延伸安排政治组织。在君臣、官民之间,不存在如西方的个人、国家、法律之强制约束,只有依家庭情谊推及的一

7、系列伦理关系。按照伦理关系中各自所处的地位,承担相应的伦理义务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伦理关系相安的同时,政治关系也达到理想与和谐。  (二)职业分途  在梁漱溟看来,从中世纪农奴与贵族的对立到近代资本家与劳工的对立,西方社会的阶级对立始终存在。而在中国,由于生产工具与生产工作始终无法真正分属两部分人,因而无法出现所谓阶级对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伦理性原因,使得中国成为一个职业社会而非阶级社会。在中国,土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