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ID:25084703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8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_第1页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_第2页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_第3页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_第4页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关键词]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活化  各种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绝大多数都有肝纤维化(HF),其中25%~40%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是一类世界性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HF能否发生逆转一直是医学界有争议的问题,现已知HF是一个可逆性的病变,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1]。HF是对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大于降解导致大量ECM过度沉积。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是ECM的主要来源,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FLC),是HF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2、各种致纤维化因素均把HSC作为最终靶细胞,通过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这一共同复杂的网络系统,参与HF的发生及进展[2]。在HF的恢复期,有与肝脏瘢痕降解一致的广泛的HSC凋亡[3],因此,诱导活化HSC的凋亡可使HF发生逆转。目前,活化HSC已被看作抗HF治疗的主要靶点。现就HSC与HF的关系作一综述。  1HF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尽管不同病因导致肝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但HF发生的最终共同途径均是HSC,当各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时,通过复杂机制激活HSC。活化的HSC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作用合成分泌多种ECM,同时合成、释放大量基质

3、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抑制胶原酶、明胶酶等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减少ECM降解,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大于降解,最终过量积聚在肝内形成HF。  2HSC活化的机制  2.1HSC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HSC又称储脂细胞、Ito细胞、维生素A储存细胞等,是肝脏间质细胞之一,位于肝细胞与肝窦内皮细胞之间的窦周隙(Disse间隙)内,是目前公认的HF形成中主要产生ECM的细胞。HSC正常时呈静止状态,形状不规则,胞体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伸出数个星状突起,胞浆中富含维生素A和甘油三酯的脂滴。除储存维生素A脂滴外,HSC还具有收缩功能,可调节

4、血管功能和肝窦血流;此外,HSC也参加正常肝脏的ECM改建。当各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时,通过复杂机制激活HSC。HSC的激活可人为地分为两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及持续活化阶段[5]。  2.2启动阶段HSC活化的启动是邻近细胞(如肝细胞、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血小板等)旁分泌作用的结果。肝损伤早期,肝窦内皮细胞(SEC)通过产生变异的纤维连接蛋白(LN)及使无活性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为具有促胶原合成活性的活化型TGFβ1,变性坏死的肝细胞通过产生脂质过氧化物,Kupffer细胞通过诱导HSC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

5、DGF)受体的表达及使无活性的TGFβ1转化为活性型TGFβ1,血小板通过产生PDGF、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细胞因子均参与启动HCS的活化。另外,ECM的早期改变、脂质过氧化物等也参与活化的启动。其结果是使HSC发生基因表达及表型的改变,表现为转录活化、信号分子活化及诱导早期结构基因表达,使胞膜上表达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受体,如PDGF受体、TGF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等,产生对这些介质分子的应答能力,增殖活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2.3持续激活阶段是HSC自分泌及旁分泌共同作用的结果。HSC活化启动后发生一系

6、列表型改变,包括:细胞增生:特别在炎症坏死区域新形成的纤维间隔内,致细胞数量增多;表型转化:由维生素A储存型转化为广谱ECM合成表型,致ECM合成增多;产生收缩性: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可诱导微循环改变及血小板凝聚;趋化性:向损伤区移行,致损伤区纤维形成细胞增多;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增强:对化学因子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表达黏附蛋白受体——整合素家族:整合素是一组二聚体细胞受体,包括胶原、FN受体、纤维连接蛋白(LN)受体,其表达参与介导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释放胶原酶及其抑制物:Ⅳ型胶原酶的释放破坏内皮下基质,通过反馈促进HSC转化

7、;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的分泌可减少新生成胶原的降解,最终导致ECM的过度沉积。HSC通过自分泌作用不断刺激自身的分裂增生并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等各种ECM,同时还可通过旁分泌作用激活其他尚处于“静止”状态的HSC。这一机制可解释即使原发的刺激因素解除,HF过程仍能继续发展的现象。  3活化的HSC在HF中的作用  3.1合成和分泌ECM活化的HSC可分泌Ⅰ型、Ⅲ型、Ⅳ型胶原,LN、FN等多种ECM成分。肝脏中胶原成分主要由Ⅰ型、Ⅲ型、Ⅳ型胶原组成,大量的研究显示HSC可能是ECM的主要来源,离体研究发现HSC合成胶原量是肝细胞的10倍、窦内皮细胞的

8、20倍以上。前胶原信使RNA水平的研究提示,HSC能表达多种前胶原信使RNA,其中正常及新鲜分离的HSC与肝损伤的HSC产生前胶原信使RNA种类有所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