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

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

ID:25087019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8

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_第1页
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_第2页
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_第3页
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_第4页
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与外相【摘要】本论文通过对海明威的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指出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内涵深刻、意蕴丰富,写实主义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的作品产生如此艺术效果的原因所在。海明威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容量,他的思想中存在着浓重的虚无因素和存在主义倾向,他的作品驾轻就熟的主题是“虚空”。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吸取了各种思想和种种手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还通过解析海明威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揭示其真正的人生意义。【关键词】象征手法;思想容量;虚无;存在主义;人生意义引言海明威研究中最复杂、研究分歧最大的要数象征和象征主义了。所幸的是大家基本上都承认海明威的创作中存在象征,至于对象征的

2、具体看法就各不相同了。有人认为,海明威应该“与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列为一类,即描写象征内心世界形象的作家”,但不少研究者对此持反对意见,如美国评论家哈里代就说:“在新的文学史里我不愿看到海明威作为‘象征主义’者出现。”并认为他“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里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优秀的作品里总是坚定地维护现实主义。”这两种意见构成了海明威研究中关于象征主义问题的基本分歧。在这里,我们试图解析海明威的象征主义,发揭出其真正的意义。一、海明威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海明威在谈论《老人与海》时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

3、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许多东西”。这种“许多东西”表现在海明威的不少作品中,有代表意义的是《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老人与海》。《白象似的群山》写的是一男一女作堕胎手术的途中在一个火车站旁边的酒吧间小憩的生活片断。小说中,尽管海明威不动声色,但仍可看出,那男子的一言一行无不出于敷衍,他内心中对女子是虚假冷漠的。可以说,小说表层内容所显示的,是他们之间的貌合神离,正如小说中的这样一个“定格”:“他们在桌边坐下。姑娘望着对面干涸的河谷和群山,男人则看着姑娘和桌子。”尽管他们在表面上、行动上是形影相跟,但内心世界却存在一片无法联通的空白。心中各有所思,对话总不投机。

4、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现代文学热衷于表现冷模、残酷、自我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海明威在这个短篇中要表现的正是这一主题,那女子感到、看到、并一再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正是横亘于他们之间的心理空白的象征。海明威在创作中强调“冰山原则”,强调“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区别,以“八分之一”去表现“八分之七”,势必在某些方面运用象征手法。如《老人与海》,我们透过老人与大自然,与鲨鱼的搏斗,领悟到它的象征意义,领受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绘所暗示给我们的潜台词。海明威所歌颂的桑提亚哥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即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保证。这种言尽而意未尽的艺

5、术效果,正是小说的象征手法造成的。评论家们所以判断海明威小说运用象征手法,正是由于海明威作品的深刻内涵,丰富的意蕴,涵盖生活的力度,使评论家读出了象征的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作家与批评家各行其是,本可以不必取得一致。作家无须去听评论家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评论家也无须因作者说一席话而去修正自己对作品的剖析。因为评论家总是以作品评作品的,而无须作者解说。对于作者,作品已经客观存在,也就只能听任社会公论了。譬如小说《老人与海》的主题之纷争。作者说,它是“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及人在注定的失败面前如何保持优胜者的风度。而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作品表现了失败意义的

6、主题,应该说,两种说法并无根本的对立,它们都统一在人如何面对命运的内容上。这种分歧,恰恰说明作品有丰富的思想容量。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主题都不是可以简单地加以概括的。二、海明威作品中虚空的主题一定的艺术手法,总是和一定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海明威的思想中,存在着浓重的虚无因素和存在主义倾向,海明威作品“驾轻就熟的主题是虚空。”海明威曾说:“既然意志对环境无可奈何,选择也就被排除了;感官认定好的就是好的.”这种耽于感官享受的虚无主义是海明威早期作品的基调。《太阳照样升起》里的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曾对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思不无感伤地说:“我们本该会过得多快活。”这正是这部小说的题旨。现实

7、世界已经成了“本该是”的世界,调子是十分低沉的。绝望的心情有溢于言表,充分反映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幻灭感和失落感。这部小说和不久后出版的另一部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一起,写了一代人的苦闷和彷徨,深刻反映出第一次大战后普遍存在于美国青年一代中“厌恶战争、怀疑社会、痛苦到了麻木程度,除了个人感觉,别无可信的”人生态度,两部小说都可用“虚无”两字加以概括。对这群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侥幸活下来的青年人来说,战争是一场噩梦,摧毁了他们的一切理想和传统价值观,他们感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