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ID:25100316

大小:66.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18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_第1页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_第2页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_第3页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_第4页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云水道人前几天看电视时,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在播出一期于丹老师的专访节目,从这个节目中了解到新浪网正在举办我的《论语》心得网络征文大赛,不才我也喜欢读《论语》,因此想把我的《论语》心得写出来参加这次大赛,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网友和名家的点评,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首先,我想谈谈《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实很简单,儒家经典《大学》中讲了做学问的八层功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语》就是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告诉我们怎样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2、下的一部书。其次,在当今众多讲解《论语》的著作中,我最喜欢读的是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为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我觉得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一书中对《论语》的讲解比较符合人之常情,而孔子作为圣人,他所讲述的道理应该是不会违背人之常情的,正所谓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所以南怀瑾老师对《论语》的讲解,也许会离孔子的原意更为接近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例一:什么是儒家及孔子所说的学问?《论语别裁》中说道:1.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

3、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2.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学,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当然,这只是南怀瑾老师的见解,那么这种见解是否正确呢?《论语》中有两段话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1.子曰:弟子

4、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许有的人就要问了: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怎么可能明白作人、做事的道理?既然不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又怎么可能做人好、做事对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要想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不一定只有读书这一个途径;比如像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戏曲、评书,还有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从中都可以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举个例子:是电视连续剧《大染坊》中的男主角陈寿亭,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识一个,可是做人、做事常常使人心悦诚服,而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主要是靠听评书获得

5、的;虽说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他的原形,因此这也间接的证明了南怀瑾老师的见解是有道理的,心得体会《读《论语·学而篇》的心得体会》(..)。例二:关于贤贤易色一句的看法。这句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第七段,全文如上。关于这一句的白话文翻译,现在大都译为:一个人为了尊崇贤人而放弃女色,我认为这样解释既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与历史上一些经典描述的事实不符,所以我还是比较赞同南怀瑾老师的见解。为什么这样说呢?先来看看南怀瑾老师的观点:1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贤贤易色'就是看到

6、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2'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关于南怀瑾老师对这句话的解释,《大学》中有句话可以作为辅证: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我认为这是对贤贤易色比较合理的解释。我们再从现实生活中举个例子来说:把一个美女和一个贤人放到一起,我们首先会愿意同谁交往呢?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会愿意先和美女打交道;因为一个人在同陌生人交往时,往往喜欢以貌取人

7、,长得漂亮的、衣冠楚楚的,就愿意多亲近,反之,见到相貌丑陋或是衣衫褴褛的人,避之惟恐不及,就更谈不上交往了;再说,要想一个人究竟是不是一个贤人,很难从外表或是穿着打扮来判断,这需要与对方在不断的交往中才能够了解;更何况,谁规定的贤人就一定只能是男子,而不能是一个长得既漂亮、而道德学问又非常好的美女呢?所以我认为,把贤贤易色译为一个人为了尊崇贤人而放弃女色是违背人之常情的,但为什么说这样翻译与历史上一些经典描述的事实不符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