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

ID:25435450

大小:167.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0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_第1页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_第2页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_第3页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_第4页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    什么叫终始?终,终点、目标、结果;始,开始、始源、原因。什么意思呢?它包含了两层的意思。   其一,当你知道结果时,你将寻根溯源去找到原因。换言之,当我们看到病症这个结果时,我们将找到发病的原因,这就是终绐篇的意义,   其二,正如本篇的第一句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换言之,就是针刺之法的终极篇,一个毕字说明了本文的重要性。 精读内经.灵枢.终始第九   一、针刺疗法,必须首先掌握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生理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脉象与症状等情况,制定虚补实泄的治法。   二、针刺要求针下得气,以达到气血阴阳的调和为目的。   三

2、、指出循经近刺和远道刺法的原则,并说明针刺的深浅与先后,要根据病人体质、时令气候、发病先后、针刺部位等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四、说明针刺十二禁。   五、叙述了各经气血将绝时所出现的症状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

3、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

4、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

5、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

6、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

7、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

8、,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