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

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

ID:25456926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_第1页
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_第2页
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_第3页
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_第4页
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音乐教育的文化扩展论文“音乐的最原本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扎根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不朽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音乐的最原本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扎根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不朽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作出物化表现的。所以,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出其

2、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鉴于此,本人以为,大文化环境中的音乐教育问题,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学校音乐教育问题。与音乐教育相关的文化环境问题,既有当代产生的问题,也有历史积累的问题。1、音乐教育的历史文化特征中国学校教育的历史,可从上古三代(或更早)一直写到明清。但是写音乐教育的历史却完全不同。音乐教育,在西周属于官学体系,但从春秋战国起,音乐教育便开始从官学体制中分离出去,经过先秦的文化转型,秦汉以后,音乐教育在官学中,可以说是基本不存在。汉唐时的乐府、教坊这类官办音乐机构,并不属于官学体制之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秦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型。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崩溃,音乐教育的主流发生变化。社会娱乐圈音乐活动的需要,使音乐教育主要转向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孔子的乐教实践,是在私学中继承了西周的文化传统。如果说,在西周礼乐制或者孔子私学中的音乐教育,属于‘人’体系,那么,经先秦的转型,秦汉以后,当音乐教育从官学中分离出去时,其教育行为基本属于‘艺’体系。只有在士大夫阶层属私学性的琴学传教一类活动中,才能看到‘人’体系教育传统的延续。”中国近代新型音乐教育体制建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是蔡元培。当然,即使是蔡元培那样有影响的人

4、物,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他所处的时代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的、并且相当严重的“艺”倾向。从近现代史上看,我国音乐教育“育人’体系的完全建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完成的。历史上,音乐教育在“人”的教育体制中的恢复,往往是与打破陈旧的政治、经济体系以及崇尚人类理想的社会进步事业联系在一起的。“西方音乐的发展就首先在技巧的革新中完成的,从古典到浪漫,再到现代主义种种流派,也是愈到后来愈重的技巧变化。”如钱穆所说:“技巧必历时而变。只此一技巧,历时久,传习多,则技巧不成技巧,故必求变求新。”西方音乐对形式与技巧的高度开发即由此驱动

5、的。一种艺术的特定功能是由它所属文化的结构和模式决定的。即以中西两文化的艺术为例,我们发现,就总体而言则西方艺术侧重于社会的纪念性,而中国的艺术则侧重于个人、家庭的纪念性;究其根底原因在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音乐教育中的中西问题,与音乐教育体制中的“人”“艺”问题,是中国音乐教育诸问题中最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两个问题。只是前者主要属于本世纪初至今“百年”未了的当代性课题,后者属于古代至今日“千年”未决的历史性课题。两者都与音乐教育体制的选择,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有关。2、音乐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领域,中西音乐问题集中表现

6、为,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创造新音乐,还是在“西化”的潮流中丢失应予继承的传统,进而丧失自身的文化价值。坚持音乐的民族文化传统,并非意味着排斥学习西方音乐的技法为己所用。事实上,中国音乐在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创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方面,已产生许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与中华民族应当拥有的、足以与西方音乐抗衡的民族音乐相比,是远远不足的。当我们提出在音乐教育中用高雅的音乐来培养青少年的审美修养时,就已经看到这方面明显的不足。曾几何时,似乎只有交响乐和芭蕾舞在人们的言论中成了“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当我们提出要建立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

7、音乐文化时,音乐教育是否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基本的支持?当音乐界终于有勇气承认我们的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日益退化时是否想到,在用西方乐理作为音乐技术的基础教育,而与之并不相同有着自己民族传统根基的中国乐理却被长期排斥于音乐的基础教育之外,这种退化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失误?民族音乐事实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土壤,而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却在用另一种应当学习借鉴,但却不能也无法代替和说明自己民族音乐风格的乐理作为唯一的准则时,这样一种从上世纪初便形成的选择,难道就那么合乎情理吗?实际上,民族音乐的审美欣赏习惯在变化也在延续,中国人始

8、终在遵循着自己的审美要求而对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做出自己的选择和接受。而也有一些基本上是“西化”的音乐作品,在现实的音乐生活中,仍被绝大多数国人拒之于自己的审美之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