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

ID:25485025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_第1页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_第2页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_第3页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_第4页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了三种角色:一种是传声筒,一种是解剖师,还有一种就是保姆。传声筒是指把课堂变为讲堂,书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甚至当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时,老师也要千方百计地将其引导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了三种角色:一种是传声筒,一种是解剖师,还有一种就是保姆。传声筒是指把课堂变为讲堂,书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甚至当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时,老师也要千方百计地将其引导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上来。解剖师,是指把精美的充满了生命力的文章,当作花一样撕碎,像解剖师解剖尸体时一样,将一根骨头,一颗眼球,甚至毛细血管都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一位老师在

2、讲《老王》时,就把这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无法感受作者炽热的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美。这样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举不胜举。像保姆一样的老师也不少,特别是初中低段的语文老师,教学时总是不放心,把教材嚼得又细又碎,一篇自读课文上了两三课时,还担心自己没有讲全讲到位。语文怎样教,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谈论得最多的话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就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不当传声筒而做崔永元,不做解剖师而做引路人,不当小保姆要做搀扶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以固定的问题,固定的答案去评述,那就是对学生主体人格的不尊重,就是对学生灵性和创造性的戕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没

3、有任何好处。我们语文老师应穿针引线,引导学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诱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作客观的叙述,理性的思考。语文老师怎样实现角色的转换呢?首先,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还应有源源不断的鲜活的水源。魏书生老师在课堂上的从容自若,胜似闲庭信步,不就是以他那渊博的知识为基础的吗?我们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方能与时代同步向前。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所谓习惯就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吕叔湘老师说过:“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吃亏。”(《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吕老师的话点

4、明了好习惯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要求学生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而应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同时,对一些学生不清楚,而学生参考书中又有的问题,老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我的学生在问我有些问题时,我一般不会给他讲,而是让他亲自去查阅。如教《石壕吏》,预习时,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写出杜甫的‘三吏’﹑‘三别’”。我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学生在历史书上找到了之后,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善问的学生往往思维

5、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以前在教《荔枝蜜》一文时,让学生发问,学生先后提出以下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荔枝树?②为什么要写黄蜂?③为什么用“割”……问题共有二十几个。当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问,师生商讨,很快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由于个性的不同或其它原因,有的同学喜欢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不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老师就要保护善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的积极性,而对那些沉默寡言,不善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我们应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打开自己的心扉,畅所

6、欲言。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就是学生在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同时,学生要把自己的这一观点表述出来,让别人清楚、明白,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宋定伯捉鬼》一课时,最后在引导学生分析宋定伯这个形象时,就有学生和我唱起了“对台戏”,认为宋定伯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不如鬼坦诚磊落。顿时教室里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老师,一派反对老师。这时我就让他们讨论发表看法,最后老师小结,这样的效果非同寻常。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用渊博的知识穿针引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7、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老师成为课堂的主持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任何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与事,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簇心理体验”。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命运、遭遇以及作者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态度的把握,都需要抓住语言这一要素。教学生学会抓住语言要素,对文章进行“按文入情”的真切体验,不是要老师将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文章肢解,由老师嚼碎后吐哺学生,而是要求老师像导游一样,用贴切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游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