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

ID:25577591

大小:148.18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8-11-21

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_第1页
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_第2页
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_第3页
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_第4页
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麦主要病虫害主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一,小麦病害(一)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又名黄疸病,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小麦产区,往往与叶锈、秆锈交织发生,历史上曾造成重大损失,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重,最重可减产80%以上甚至绝收。【症状特征】3种锈病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和少见。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散生,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

2、,也为害叶部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不规则散生,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发生规律】小麦条锈病菌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主要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低气温地区越夏,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广大麦区,在合适的温度(14~17℃56)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夏孢子在寄主组织内生长,潜育期长短因环境不同而异。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200万倍),可随风传播,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因此,条锈菌借助东南风和西北风的吹送,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晚熟春麦和晚熟冬麦自生麦

3、苗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完成周年循环。在我国黄河、秦岭以南较温暖的地区,小麦条锈菌不需越冬,从秋季一直到小麦收获前,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为害。但在黄河、秦岭以北冬季小麦生长停止地区,病菌在最冷月日均温不低于-6℃,或有积雪不低于-10℃的地方,主要以潜育菌丝状态在未冻死的麦叶组织内越冬,待第二春温季温度适合生长时,再繁殖扩大为害。条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地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防治措施】小麦锈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质保方针,严把

4、“越夏菌源控制”、“秋苗病情控制”和“春季应急防治”这三道防线。做到发现一点,保护一片,点片防治与普制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等多项措施综合运用;坚持“综合治理与越夏菌源的生态控制相组合”和“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相结合”,把损失压低到最低限度。1,农业防治(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2,药剂防治56(1)拌种:用种子量0.03%的立可秀(有效成分为戊唑醇),或用种子量0.03%的粉锈宁或禾果利(有效成分)拌种。即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与5

5、0千克种子,或20%粉锈宁乳油75毫升与50千克种子干拌,拌种力求均匀,拌过的种子当日应播完。注意用粉锈宁拌种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避免发生药害。(2)大田喷药: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集中进行围歼防治,切实控制其蔓延。大田内病叶率达0.5%~1%时立即进行普治,每亩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35克或20%粉锈宁乳油45~60毫升,或选用其他三唑酮、烯唑酮类农药按要求的剂量进行喷雾防治,并及时查漏补喷。重病田要进行二次喷药。1,生态控制措施(1)陇南高半山区的生态治理: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调整优化作物结构,压缩小麦面积,减少越夏菌源量,切断病菌周年循环,延缓病菌的差异。(2)抗锈品

6、种的培育、推广及抗锈基因的合理布局:利用抗锈基因的丰富性,选育抗病品种,在越夏区和越冬区合理进行不同抗病基因品种的布局,切断病菌周年循环,阻滞病菌变异和发展,抑制新小种上升为优小种,延缓品种抗性丧失速度,延长品种使用年限。(3)56播期防治技术:感病品种用立克锈或粉锈宁进行拌种和种子包衣,加之彻底铲除自生麦苗和适期晚播,控制秋苗发病,以减少秋季菌源量。(一)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原物:有性态为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主要产区,以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等地发生最为普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已有日趋

7、严重之势。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数减少,成穗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达50%以上。【症状特征】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严重时颖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菌丝体和粉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可连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