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

ID:25585260

大小:68.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1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1页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2页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3页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4页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内容提要】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一形象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影响:在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已很复杂。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曹操从历史上的英雄逐渐演变为奸贼。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历史、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因而这一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曹操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文化意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

2、物形象,毛伦、毛宗岗父子在《读三国志法》中把他与诸葛亮、关羽并称为“三绝”。曹操形象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其性格的复杂性,这是由许多原因共同形成的,其间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各个方面的滋润,因而曹操形象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兹陈浅见,以求抛砖引玉。一曹操形象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曹操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东汉末那个群雄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南征北讨,荡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他首先实行屯田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中原得到了安宁,为全国的

3、统一奠定了基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①。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曹操也有不少恶德、恶行,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奸诈、残暴的性格特点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因而在信奉“实录”精神的古代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就已出现了分裂。在最早记载曹操事迹的《三国志》中,陈寿对曹操作了这样的评价: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

4、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并非虚妄之赞词。在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所引用的三国时吴人所撰的《曹瞒传》中,对曹操的评价则大不一样: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已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这是对曹操的全盘否定。由于对曹操的评价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因而从魏晋至金元,在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帝魏寇蜀”和“尊刘贬曹”之争,对曹操的态度也有多次大的波折。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首开“尊曹贬刘”之风气,不

5、仅书中《魏志》的篇幅远远超过了《蜀志》、《吴志》,而且他只尊曹氏为“帝”,在书中给予“纪”的规格,而刘备、孙权只仅仅被尊为“先主”、“吴主”。他对曹操的评价则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作为一位正直的史学家,陈寿在赞美曹操之余,也记载了曹操的一些恶行,在《武帝纪》里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也有不少关于曹操奸诈和残暴的零星记载。南朝时裴松之搜集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人士所作的各种野史杂记为《三国志》作注,所引书籍多达一百五十余种,其态度是,各种传说,不问虚实,

6、一律摘引。这给后人认识曹操其人提供了更为丰富、全面的材料,但也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比较明显的是,对曹操的批评明显地增多了。后来对曹操的否定,多源于此。东晋“偏安江左”时,史学家习凿齿撰写了《汉晋春秋》,首先打出了“尊汉抑魏”的旗号。唐代史学家多尊魏为正统,但刘知几却认为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朔之国,……曲称曹美而虚说刘非”是不正确的,对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颇表赞同②。五代时期后晋编撰的《旧唐书·经籍志》把《魏国志》列入“正史类”,而把《蜀国志》与《吴国志》列入“伪史类”。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7、否认以魏、蜀任何一方为正统,但却主张以曹魏系年,实际上是以魏为正统。南宋偏安后,“尊刘抑曹”的思想又风行起来,朱熹重弹习凿齿旧调,奉蜀汉为正统,他的《资治通鉴纲目》改变了司马光以曹魏系年的体例,“黜魏而以章武之元继之”。与此同时,北方的金朝则在搞“帝魏寇蜀”的勾当,直到元以后,“尊刘抑曹”才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从上述历史时期中史学家对待曹、刘态度的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帝魏寇蜀”还是“尊刘抑曹”,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正统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而所谓正统,是历代统治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

8、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创造的一种观念,谁正谁不正,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而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无论个人品质如何,都不可超越时代和现实,都不能不受到当时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想的强烈影响。清代学者章学诚就曾一针见血地道破其中奥秘:“陈氏(寿)生于西晋,司马(光)生于北宋,苟黜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凿齿)与朱子,则固江东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这些史家都有“信史”之风,但历史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的基本态度。曹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