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ID:25593830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1

上传者:U-991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_第1页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_第2页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_第3页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_第4页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摘要: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体现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活态展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与艺术境界,增强其对传统文化认同,从而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国学;古诗词歌曲;声乐教学;通识教育课程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涵盖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术数、医学、星相乃至音乐、戏曲、书画、建筑、舞蹈等艺术范畴。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古诗词歌曲的遗韵。这些古诗词歌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而且活态化地展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音乐瑰宝。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对文化进行过滤和整合,将本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髓进行保存和传承,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因而,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弘扬国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与研究,应是我们无可推卸的文化担当。    一、古曲渐息古诗词歌曲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高教领域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由本科至研究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这大概是我国唯一冠以古典诗词歌曲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唯一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专业的音乐院校(此处的古典诗词歌曲即本文的古诗词歌曲)。随着那位毕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研究的傅雪漪先生的离世,随着创办这一专业教学的中国音乐学院王学芬教授的退休,也随着王教授苦心孤诣培养的7位研究生的先后转业,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这块原本是广袤而丰厚的文化土壤,而今已是地荒人稀、寂寥冷清。   2500年来,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国内外推崇得如火如荼。8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82所孔子学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学。国学日兴,但儒家音乐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歌曲却声息渐远、日趋式微。点开网络孔子学院的音乐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其下有民歌、民乐、戏曲、曲艺、歌唱家、演奏家、乐评论道、音乐资讯唯独没有古诗词歌曲的介绍。近年来,我国数以百计的高校设立了音乐专业,但又有多少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列入课程体系并真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科研呢?我们难以设想在其他门类的艺术教学中绘画不学水墨丹青、工笔重彩;建筑不懂雕梁画栋、斗拱重檐;工艺不识四羊方尊,长信宫灯;而书法不知道泰山刻石、颜骨柳筋、《兰亭序》、《华严疏》假若如此,高等教育何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因而,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没有理由让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处于后位、甚至缺失。  难道是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边缘化了?或是她自身的生命力开始衰竭?    二、诗乐同源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凡词皆可歌可咏,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1]赵晓生阐述的诗歌与音乐同源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古希腊的音乐和诗歌几乎是同义词,没有音乐,诗歌形式便没有名称,抒情诗歌(Lyric)最初指的就是和着里尔琴(Lyre)而唱的诗歌[2],这和我国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3]几乎是同样的音乐行为方式。  然而,由于乐谱的佚亡,我们无法知道诗经、楚辞、乐府这些上古时期的诗词歌曲是什么样的曲调?用什么样的谱式记录?歌词与曲调的配合又是怎样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音乐是通过自身的嗓音来创造的。唐人孔颖达为《诗•周南•关雎序》注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4]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吟诵进而嗟叹不足故咏歌之的咏唱,原始的歌唱是语言的音调化逐步加强的结果。由于汉语的四声音韵极富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性地朗诵,可吟诵出曲调来。[5]这正是《礼记•乐记》中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的意思。因而,吟诵这种最自然的发声状态也常常成为营造古诗词歌曲清微淡雅、沉着高古的艺境特有的表现手段。  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古诗词歌曲的初始阶段仅仅只是语言声调情绪化的强调,它应该还有与歌词同出一辙的曲调。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除了录有《河南周歌诗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另外还录有与此相应的《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以歌诗与歌声曲折并列,由此可以推断应是词与曲的关系。《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得更清楚: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这里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6]尽管当今学者对于声曲折或歌声曲折的谱式形态还见解不一,尚在探讨,但无论是认为声曲折是用线条的曲折来表示音调的高低[7]之曲线说,还是认为声曲折是用文字记写的方式标记歌诗音调之高下的乐谱[8]之曲谱说,或者是认为歌声曲折是现知中国最早的旋律谱本之旋律谱说[9],基本的共识是古诗词歌曲在文学的诗词之外还存在表现音乐的歌曲曲调。由于至今缺乏实物考证,唐代以远的古诗词歌曲还不能如我国古代器乐曲那样根据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以及弦索谱和管色谱去按谱寻声,大量歌词尚存的古诗词歌曲均为后人补曲,这也为我们研究古诗词歌曲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历史发展到依声度曲、倚声填词的诗、乐高度分化阶段,我们依然可以从诗的整齐美、对仗美、节奏美、音律美以及词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散文化的语法句式中看到古诗词歌曲中音韵与旋律的关系,即诗乐同源、共为连体的关系。    三、修身养性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类用自身的嗓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古诗词歌曲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曲调则婉转迂回,韵味幽远,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表现一种超脱、旷达的人文品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表现为气定神闲的自娱性音乐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中正平和、含蓄蕴籍的审美趣味,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和谐的音响对人的心理有安定、抚慰的作用,音乐的和谐让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音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所在。[10]  我们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社会媒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低俗、恶俗现象,并日趋形成强大的媚俗文化势力。从颠覆审美的文化丑角到精神狂乱的反智主义,都是用瞬间的精神快感去满足人们日益浮躁、倦怠无聊的心态。长期速食这种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人们将逐渐丧失审美的咀嚼能力和对一种高品质文化的欣赏耐心,直接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审美取向低俗化、娱乐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大声疾呼,在低俗化的时风下 高校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发出科学的声音、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对民族的艺术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2009.2.13于东南大学),这也是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者的社会良知。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大学生品读、演唱古诗词歌曲,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唱着歌儿学古诗[11]中修身养性,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在文化人格、艺术趣味、音乐素质方面的自我塑造能中国.L.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们能从情感上建立起母语文化的音乐情结,从而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四、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古诗词歌曲教学走进高校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主要的艺术品种,古诗词歌曲应该成为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并获得应有的地位,犹如德奥艺术歌曲、民族民间歌曲、现代通俗歌曲等,真正使高校课程体系包容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多元而丰富的现代教育体系。在高校实施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首先从声乐专业教学切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获得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包括诗词审美欣赏、音乐本题分析、演唱风格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及到全校学生公选课的教学,形成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的全方位展开。  专业化的研究是指在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系统的进行中国古诗词教学与研究。  (一)组成教学团队  在高校的古诗词歌曲教学中,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担负古诗词歌曲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声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古典文学知识以及对古诗词歌曲音乐方面的分析解读能力,这种高素质师资人才的缺乏,也是古诗词歌曲教学难以在高校广泛展开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集合声乐专业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古典文学教师共同组成三合一的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知识的互补与共享,以获得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全观视角的整体解读。  (二)加强理论研究  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四)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使他们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  (五)创新教学方法   通过声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一种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吟诵、咏唱为原点,并吸纳民歌、戏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出声,气息流畅,字清腔纯,尤其是注重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连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逐步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稳的气韵神态。  普及性的推广是指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外延扩大到非音乐专业范围,将国学的传承融入于高校的素质教育。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些儒家古籍中的名言强调用音乐来提高内心修养,并在音乐审美中体现以德为美,说明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开设的六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类就是文学与艺术,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因而,构建一门以国学传承为宗旨,以音乐教学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品读与学唱尤为必要。在通识课的教学中可以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将多媒体大课教学与口传面授的分组辅助更广泛的教学平台。  责任编辑:陈达波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