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获奖说

兰亭集序获奖说

ID:25646372

大小:1.14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21

兰亭集序获奖说_第1页
兰亭集序获奖说_第2页
兰亭集序获奖说_第3页
兰亭集序获奖说_第4页
兰亭集序获奖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获奖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说教材。二、说教学过程设计。三、评析小结。四、板书设计。说课内容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朋友集会于兰亭,饮酒赋诗,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这篇序言不但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文章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文中的四字短语俯拾皆是,诸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短语仍鲜活的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对于这种语言、思想俱佳的文章,高一学生主要是感受语言之美,储备语言材

2、料。说教材说教材2、教学目标:1)学生利用注释,并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2)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背诵,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3)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说教材3、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做点拨,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句。课文三四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抒发人生感悟,学生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理解困难,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

3、生死观定为教学难点。说教材4、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本文思想感情跳跃性大,对生死问题议论深刻。高一学生阅历浅,不易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痛到悲的情感变化和作者在感叹中蕴含的生死观。所以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书面积累和梳理的方法。2)重要文言字词,学生采用书面圈划和标注的方法。3)注重合作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探究。4)教师重在点拨。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指导: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做到读准字音和句读。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做到书面圈画和标注重要文言字词。3、阅读:注释一和练习中有关王羲之的轶事。两课时

4、安排:1、疏通文意并熟读积累。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字,我们有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书法。提到书法就不得不提到书圣,大家以为谁改承此冠冕呢?提到王羲之又不得不提到他的《兰亭集序》,其实它还是一篇淡雅脱俗、文思悠远的美文,可谓书艺双绝,它的魅力到底何在呢?让我们共赏奇文。(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第一课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疏通文句,突破重点。1、出示难读的字,请学生读,正音

5、。2、出示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3、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预习中的难句,教师释疑。4、点名读,并点评。5、老师范读。(注意重音、停顿、语气、节奏)6、大家齐读全文,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乐——痛——悲)三、作业: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突破了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过程设计读中品导入:大家参加过同学聚会,心情如何?(唤起学生共鸣,用乐导入)兰亭集会,你品出了哪些“乐”?1、

6、学生找出文中的乐事——人贤、景美、情畅、酒酣、事雅。2、有感情的自由朗读第一段,注意抑扬顿挫,尽可能读出逍遥自得的心情。(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在朗读赏析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传达的美妙情境。)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活动一体悟作者的生死观:思考一:兰亭聚饮,自是乐事,作者缘何生出了岂不痛哉的感慨?第四段的“悲”与痛一样吗?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发言后共同梳理:*快然——陈迹快然——老至快然——死至痛人生短暂,死之大事无从把握。*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以下几句,注意一字一句慢读,“大”和“痛”要重读,末句用降调

7、读出慨叹的语气。*体会这种痛并非作者的一己之痛,而是昔人、今人、后人的共同之痛,作者由己悲人,更加深沉。读中思活动二*回忆并提示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古诗十九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兴尽悲来,实盈虚之有数。(王勃)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体会永恒深沉的悲。)思考二:后两段弥漫着伤感的情绪,很消极,作者也很悲观。学生探究——是否赞成这个结论,提出依据。(学生发言后)师

8、生共同小结——文中否定一死生,体现了生死同为大事,生死有别的观点。作者一想到死亡就悲叹,因为生死有别,生延续着生命的价值,死终止了生命的价值。表面的消极中深藏着对生命的留恋。作者虽有悲观,但要正确理解。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