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

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

ID:25665915

大小:73.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2

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_第1页
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_第2页
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_第3页
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_第4页
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摘要]朱仙镇是清代著名商镇之一。其兴起约在明代中后期,康熙、雍正年间迅速发展,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在该镇汇集的商品除相当部分供应省城开封之外,流通范围大致可覆盖河南北部的开封、归德、彰德、卫辉等府。OnmerceofZhuxianToalstyle="MARGIN:0cm0cm0pt;TEXT-ALIGN:center"align=center>——ACaseStudybytheInscriptiveMaterialsinShanshanCountyGui

2、ldBuildingKeysoNormalstyle="MARGIN:0cm0cm0pt;TEXT-ALIGN:center"align=center>Abstract:ZhuxianToousmercialtoe,theamountoftosexceededonethousand.Thegoodsthatgatheredinthetoalstyle="MARGIN:0cm0cm0pt">朱仙镇是清代著名商镇之一,属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

3、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夥,江西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1](卷九《市集》)①民国年间开封教育试验区编辑的乡土教材《岳飞与朱仙镇》,依据采访调查对该镇的商业做了一些回溯性记载。[2]除此之外,有关该镇商业状况的资料十分有限。关于朱仙镇的研究,笔者所见有李长傅先生的《朱仙镇历史地理》[3]和邓亦兵先生的《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4]两文,但由于资料限制,均觉过于简略。作为清代四大商镇之一,朱仙镇的商业繁荣到底达到什么程度?其商业

4、结构与商业规模如何?我们还是所知甚少。笔者于1999年和2004年先后三次前往朱仙镇,在该镇山陕会馆院内(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收集到一批该会馆扩建、重修的碑铭②,对我们具体了解清代朱仙镇的商业规模和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依据这批碑文资料,并参考其他——————————————①笔者在该会馆院内收集到的碑铭中有陕西商人的捐款,故可以肯定该会馆应届山陕二省商人所共建。实际上《岳飞与朱仙镇》一书也记载了关帝庙门前的铁旗杆为陕西同州府商人所捐。朱仙镇山陕会馆的历次扩建和重修都采取集资的方式。依

5、据碑铭资料,我们可以对该镇商业的发展脉络得到一些更为具体的认识。康熙年间,朱仙镇山陕会馆至少进行了两次扩建重修。第一次是康熙三十三年添建山门和戏台,《新建山门戏台碑记》没有捐款记载,不过那块无年代的《捐款碑》很可能就是这次的集资。①该碑共镌有400余家商人名号及其捐资额,其中既有人名也有商号名称。此次集资“共收银二百五十九两六钱一分,共使银二百八十四两五钱三分”。400余人共捐银250余两,平均每人还不足1两;其差额部分20余两,当是以会馆原来的积累补足的。第二次是康熙末年的重修,“妆金大殿、前后门、

6、过厅、闪屏”等项工程的“木料、砖瓦、颜料、石碑、各色工匠等”共用银190两7钱。“重修关帝庙捐财姓氏”镌有捐资商人170余,共捐银182.96两,平均每人1两零。其中会首刘守志捐银最多为10两,其他各会首分别捐银4两、3两、2两。除各商捐银之外,还“使过会内银柒两柒钱肆分”,合计190.7两。从以上两次集资数额可以看出,康熙年间朱仙镇商人的经济实力还十分有限。雍正元年夏秋季节黄河决口,由贾鲁河南下,“朱仙镇人烟稠密,河身浅狭,遂致漫溢,镇上房屋多被惨毁”[2](p130)。这次水灾显然使康熙末年刚刚重

7、修的会馆建筑受到很大破坏,故山陕商人再次捐资,于雍正十一年起建大殿,重修山门,并新建了牌楼。此次会馆重修的集资未见记载。不过,翼城县商人还单独捐资修建了一座牌楼,《山西平阳府翼城县众商创建牌楼碑记》碑阴所镌参与集资的商人计有340余人,共捐银860余两,平均每人2两零。其中捐银最多的一笔为40两,系李诚安蓭子与史中兴叔侄两家4人合捐,个人捐银最多者则为23两。从此次集资可以看出,雍正年间朱仙镇商人的实力比康熙时已有明显增长,而翼城商人应是其中人数和实力较强的商帮之一。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黄河再次决口,“夺

8、溜贾鲁河,朱仙镇再遭水灾”[2](p131)。灾后不久,山陕商人又一次对会馆进行重修,于乾隆三十三年告竣。此次重修是该会馆规模最大的修建工程,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共捐银9780余两,实际支出为9910余两。乾隆三十三年《本庙全图》碑开列了此次重修的各项开支,我们将其列表如下,请参见。稍后,山西大板烟号众商又单独捐资,将原来位于照壁外的戏楼移建到照壁之内。乾隆四十年《移修舞楼碑记》言:“山西大板烟号捐积银两,移建戏楼,而今完工告竣,书名勒石,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