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33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33

ID:25790321

大小:324.59 KB

页数:111页

时间:2018-11-22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33_第1页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33_第2页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33_第3页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33_第4页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33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3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必修课教学大纲《史学概论》教学大纲·······························2《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6《中国历史文选》(下)课程教学大纲··················11《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18《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23《历史学科教材教法》教学大纲······················35《世界近代史》(上)教学大纲·····················39《世界近代史》(下)教学大纲······················46《世界当代史》教学大纲····························50111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57《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63《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73《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8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90《世界中世纪史》教学大纲·························9815门111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ofHistoricalPhilosophy课程代码:BZ02112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3学分,54学时(理论讲授54学时,实践0学时)适用专业:历史学修(制)订人:邓永飞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6日审核人:范玉春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16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史学概论》是历史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史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对象,它与历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史学史等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史学概论》虽然必须吸收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综合。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史学理论的兴趣和运用史学理论分析史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理论讲授6学时)111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简要了解历史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讲授内容:1.历史与历史学2.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3.历史学的价值4.历史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5.历史学的学科体系重点:历史学的性质难点:历史学的性质第2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理论讲授9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实践活动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把握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增强历史思维。讲授内容:1.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与过程2.历史思维的方式与范围3.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重点: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难点:历史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第3章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了解和掌握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并综合训练学生搜集、考证和抉择史料,叙述、重构和还原历史过程,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讲授内容:1.历史事实的还原2.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3.历史的比较研究4.从史料的搜集、整理到史学论文的写作实践重点: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及其运用。难点:从史料的搜集到史学论文的写作实践第4章历史实际的本体论探究(理论讲授12学时)111 了解各时代的历史哲学家对历史本质的探究,加强对历史实际的本质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讲授内容:1.近代以前的历史哲学家对历史本质的探索2.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本质的追寻3.史学理论的多元发展与历史全面本质认识的深化重点: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范畴难点:各种理论的异同与创新第5章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理论讲授9学时)了解历史学著作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增强对史学著作的鉴赏能力。讲授内容:1.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性与多样性2.历史撰述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要求3.历史撰述内容与史家的撰述旨趣重点:历史撰述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要求难点:历史撰述内容与史家撰述旨趣的辩证关系第6章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与时代使命(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历史学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把握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史学发展的新趋向,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讲授内容:1.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素养2.历史学家的独断之学与群体之学3.历史科学的时代使命重点: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能力难点:如何激发新一代史学工作者的使命感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11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习题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二)作业和师生互动1.课外作业:搜集、整理和解读至少一份民间文献。2.师生互动:学生可在课堂或通过电子邮箱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二)教学参考书1.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11 《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上)英文名称:SelectionsofChineseHistoricalBooks(Ⅰ)课程代码:BZ02101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4学分,72学时(理论讲授72学时,实践0学时)修订人:汪天顺修订日期:2007年3月9日审核人:范玉春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17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大学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教学科研及其他部门的工作有深远影响。(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并使其初步掌握史料学和史学史常识,为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打下必备的基础。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序言,先秦时期史籍编撰概况介绍(3学时)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12学时)理解并掌握《尚书》的体例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逸周书》的史料价值;《尚书·牧誓》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尚书》今、古文的真伪争论;《逸周书》的由来。讲授内容:1.《尚书》的体例及内容;2.《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3.《尚书·牧誓》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4.《逸周书》的由来及其史料价值。重点:《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尚书·牧誓》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逸周书》的由来及其史料价值。难点:《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尚书·牧誓》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二章编年体史书的产生(14学时)111 理解并掌握《春秋》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左传》的体例及其史学成就;《晋楚城濮之战》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编年体史书的特点。了解《春秋》的作者及注者;《左传》的作者及注本。讲授内容:1.《春秋》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左传》的体例及其史学成就;3.《晋楚城濮之战》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4.编年体史书的特点。重点:《春秋》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左传》的体例及其史学成就;《晋楚城濮之战》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晋楚城濮之战》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三章国别体史书的出现(14学时)理解并掌握《国语》的体例、思想倾向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越王勾践灭吴》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秦围赵之邯郸》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国别体的概念。了解《国语》的作者与本书的编译;《战国策》的编订和流传。讲授内容:1.《国语》的体例、思想倾向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2.《战国策》的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3.《越王勾践灭吴》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4.《秦围赵之邯郸》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重点:《国语》的体例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战国策》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越王勾践灭吴》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秦围赵之邯郸》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国语》的体例、思想倾向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越王勾践灭吴》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秦围赵之邯郸》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4学时)了解《世本》的流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讲授内容:《世本》的流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第二编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序言,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发展概况介绍(2学时)第五章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17学时)111 理解并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作者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汉书》对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改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三国志》、《后汉书》的史学成就;《宋书》、《南齐书》《魏书》等纪传体史书的贡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汉书·张骞传》、《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纪传体的优点与缺点。了解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裴松之等史学大师的生平及史学主张;《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的流传情况及版本信息。讲授内容:1.司马迁的史学思想;2.《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3.《汉书》对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改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4.《三国志》、《后汉书》的史学成就;5.《宋书》、《南齐书》《魏书》等纪传体史书的贡献;6.《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汉书·张骞传》、《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7.班固、陈寿、范晔、裴松之等史学家的生平及史学主张。重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汉书》对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改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三国志》、《后汉书》的史学成就;《宋书》、《南齐书》《魏书》等纪传体史书的贡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汉书·张骞传》、《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汉书》对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改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张骞传》、《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三国志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三章编年体的继起(4学时)理解并掌握《前汉纪》、《后汉纪》的特点及其成就。了解《前汉纪》、《后汉纪》的作者及成书经过。讲授内容:1.《前汉纪》、《后汉纪》的特点及其成就;2.《前汉纪》、《后汉纪》的作者及成书经过。重点:《前汉纪》、《后汉纪》的特点及其成就。难点:《前汉纪》、《后汉纪》的特点及其成就。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6学时)111 理解并掌握方志的概念及史料价值;《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方志及地理书的作者、体例以及史学成就;《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水经注·鲍邱水》等选文的标点、注释及翻译。了解《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讲授内容:1.方志的概念及史料价值;2.《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方志及地理书的作者、体例以及史学成就;3.《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水经注·鲍邱水》等选文的标点、注释及翻译。重点:方志的概念及史料价值;《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方志及地理书的作者、体例以及史学成就;《洛阳伽蓝记·法云寺》等选文的标点、注释及翻译。难点:方志的概念及史料价值;《洛阳伽蓝记·法云寺》等选文的标点、注释及翻译。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3.教学辅助资料新出土的简帛等其他重要历史文献。(二)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参观桂海碑林,对现存广西地方历史文献进行标点注释工作。(三)作业、答疑和质疑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2.答疑:除了在课间休息时间现场解答学生提问以外,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电子邮箱,以便随时解答学生提问。(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111 本课程为历史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与《中国古代史》同时开设。五、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一)使用教材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二)主要参考书1.张家璠.中国历史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张家璠.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参考资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北京:高教出版社,19884.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5.张家璠.中国历史文献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姜义华.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历史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7.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8.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济南:齐鲁书社,19959.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上海书店,199710.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89,199911.中华书局.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11 《中国历史文选》(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下)英文名称:SelectionsofChineseHistoricalBooks(Ⅱ)课程代码:BZ02101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4学分,72学时(理论讲授72学时,实践0学时)修订人:汪天顺修订日期:2007年3月9日审核人:范玉春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17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大学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教学科研及其他部门的工作有深远影响。(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并使其初步掌握史料学和史学史常识,为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打下必备的基础。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序言,隋唐宋元时期史籍发展概况介绍(2学时)第八章纪传体史书的大量编修(8学时)理解并掌握唐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重大影响;唐朝官修史书的巨大贡献;《晋书》、《梁书》、《隋书》、《周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八部纪传体史书的基本体例特点和内容;《隋书·经籍志序》、《晋书·食货志》、《魏书·释老志》的标点、注释及翻译;《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通志·总序》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内容特点及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了解唐朝官修纪传体八史的基本经过、情况;《晋书》、《宋书》等编撰者的基本情况;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通志》等史书的作者及编修经过;《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作者及编修经历。讲授内容:1.唐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重大影响;2.唐朝官修史书的巨大贡献及《晋书》等八部纪传体史书的基本体例特点和内容;111 3.《隋书·经籍志序》、《晋书·食货志》、《魏书·释老志》的标点、注释及翻译;4.《通志》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5.《通志·总序》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6.《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内容特点及对中国史学的贡献。重点:唐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重大影响;唐朝官修史书的巨大贡献及《晋书》等八部纪传体史书的基本体例特点和内容;《隋书·经籍志序》、《晋书·食货志》、《魏书·释老志》的标点、注释及翻译;《通志》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通志·总序》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内容特点及对中国史学的贡献。难点:唐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重大影响;《隋书·经籍志序》、《晋书·食货志》、《魏书·释老志》的标点、注释及翻译;《通志》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通志·总序》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对中国史学的贡献。第九章编年体史书的发展(8学时)理解并掌握《资治通鉴》先进的编修方法、思想特色、在中国史学史的突出贡献;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编年体史书的史料价值;《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资治通鉴》的参修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的作者情况。讲授内容:1.《资治通鉴》先进的编修方法、思想特色、在中国史学史的突出贡献;2.司马光的史学思想;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编年体史书的史料价值;4.《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重点:《资治通鉴》先进的编修方法、思想特色及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编年体史书的史料价值;《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资治通鉴》先进的编修方法、思想特色、及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8学时)111 理解并掌握杜佑的史学思想及《通典》在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马端临的史学成就及《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色;郑樵《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通典·食货门·田制》、《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史学史领域内“三通、六通、九通”等概念的含义;政书体或者典志体这一体裁的特点;《唐会要》等会要体史书的史料价值。了解杜佑、郑樵、马端临等史学家的治学经历;《通典》、《通志》、《通考》的续作情况;会要体的续作情况。讲授内容:1.杜佑的史学思想及《通典》在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2.马端临的史学成就及《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色;3.郑樵《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4.《通典·食货门·田制》、《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5.政书体的特点及《唐会要》等会要体史书的史料价值;6.“三通、六通、九通、十通”。重点:杜佑的史学思想及《通典》在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马端临的史学成就及《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色;郑樵《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通典·食货门·田制》、《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政书体的特点;《唐会要》等会要体史书的史料价值。难点:杜佑的史学思想及《通典》在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马端临的史学成就及《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色;郑樵《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通典·食货门·田制》、《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政书体的特点。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造(6学时)理解并掌握袁枢创始纪事本末体的动机及方法、《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特点、内容特色及史学成就;《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通鉴纪事本末》的续编、继作情况。讲授内容:1.袁枢创始纪事本末体的动机及方法、《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特点、内容特色及史学成就;2.《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3.《通鉴纪事本末》的续编与继作。重点:《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特点、内容特色及史学成就;《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特点、内容特色及史学成就;《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6学时)111 理解并掌握《太平寰宇记》等方志地理书的史料价值。第十一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6学时)理解并掌握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史通》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性贡献;《史通·六家》、《史通·二体》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史通》的版本及流传情况。讲授内容:1.刘知几的史学思想;2.《史通》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性贡献;3.《史通·六家》、《史通·二体》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重点: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史通》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性贡献;《史通·六家》、《史通·二体》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史通》的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性贡献;《史通·六家》、《史通·二体》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四编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序言,明清两代史籍发展概况介绍(2学时)第十二章纪传史的续修(4学时)理解并掌握《元史》、《新元史》的内容与史学成就;《清史稿》的成书过程及史学价值;《元史·耶律楚材传》、《清史稿·食货志·户口·田制》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元史》、《新元史》的成书经历;《清史稿》思想观点上的缺陷。讲授内容:1.《元史》、《新元史》的成书、内容与史学成就;2.《清史稿》的成书过程、史学价值及其缺陷;3.《元史·耶律楚材传》、《清史稿·食货志·户口·田制》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重点:《元史》、《新元史》的内容与史学成就;《清史稿》的史学价值;《元史·耶律楚材传》、《清史稿·食货志·户口·田制》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元史》、《新元史》的史学成就;《清史稿》的史学价值;《元史·耶律楚材传》、《清史稿·食货志·户口·田制》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十三章编年史举要(4学时)理解并掌握实录体的概念;《明实录》、《清实录》的史料价值;《国榷》的作者及史料价值;《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作铁榜申诫公侯》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实录体的产生及流传情况;谈迁修《国榷》的艰辛经历。讲授内容:111 1.实录体的概念;2.《明实录》、《清实录》的史料价值;3.《国榷》的作者及史料价值;4.《作铁榜申诫公侯》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重点:实录体的概念;《明实录》、《清实录》的史料价值;《国榷》的作者及史料价值;《作铁榜申诫公侯》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明实录》、《清实录》的史料价值;《作铁榜申诫公侯》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发展(6学时)理解并掌握《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的成书过程及版本情况。讲授内容:1.《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史料价值;2.《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3.《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的成书过程及版本。重点:《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十二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10学时)理解并掌握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政治主张和史学思想;《明儒学案》、《日知录》、《读通鉴论》、《宋论》等史学名著的体例、内容及史学成就;章学诚对中国史学思想的突出贡献及其《文史通义》的体例、内容和成就;三大考史名著——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的史学成就及其影响;《明儒学案·凡例》、《日知录·宋世风俗》、《读通鉴论·唐用回纥以诛安史》、《文史通义·书教下》、《廿二史考异·经史子集之名何昉》、《廿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乾嘉时期考据学的兴盛及成就。讲授内容: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政治主张和史学思想;2.《明儒学案》、《日知录》、《读通鉴论》、《宋论》等史学名著的体例、内容及史学成就;3.章学诚对中国史学思想的突出贡献及其《文史通义》的体例、内容和成就;111 4.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的史学成就及其影响;5.《明儒学案·凡例》、《日知录·宋世风俗》、《读通鉴论·唐用回纥以诛安史》、《文史通义·书教下》、《廿二史考异·经史子集之名何昉》、《廿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6.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7.乾嘉时期考据学的兴盛及成就。重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政治主张和史学思想;《明儒学案》、《日知录》、《读通鉴论》、《宋论》等史学名著的体例、内容及史学成就;章学诚对中国史学思想的突出贡献及其《文史通义》的体例、内容和成就;《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的史学成就及其影响;《明儒学案·凡例》、《日知录·宋世风俗》、《文史通义·书教下》、《廿二史考异·经史子集之名何昉》、《廿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政治主张和史学思想;《明儒学案》、《日知录》、《读通鉴论》、《宋论》等史学名著的史学成就;章学诚对中国史学思想的突出贡献及其《文史通义》的体例、内容和成就;《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的史学成就及其影响;《明儒学案·凡例》、《文史通义·书教下》、《廿二史考异·经史子集之名何昉》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第十一章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学名著(8学时)理解并掌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了解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的目的及经过;《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影响及版本流传情况。讲授内容:1.《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的体例、内容及史料价值;2.《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3.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的目的及经过;4.《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影响及版本。重点:《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的体例、内容及史料价值;《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难点:《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的体例及史料价值;《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11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材中的有关概念,应以组织学生自学为主;大量增加最新学术研究动态的介绍,引导学生跟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感悟能力。增加讨论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3.教学辅助资料指导学生阅读二十五史以及其他重要历史文献。(二)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对现存广西地方历史文献进行标点注视工作。(三)作业、答疑和质疑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2.答疑:除了在课间休息时间现场解答学生提问以外,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电子邮箱,以便随时解答学生提问。(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为历史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与《中国古代史》同时开设。五、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一)使用教材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二)主要参考书1.张家璠.中国历史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张家璠.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参考资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北京:高教出版社,19884.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5.张家璠.中国历史文献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姜义华.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历史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7.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8.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济南:齐鲁书社,19959.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上海书店,199710.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89,199911.中华书局.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11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上)英文名称:AncientChineseHistory(Ⅰ)课程代码:BZ02102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6学分,108学时(理论讲授10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适用专业:历史学修订人:周长山廖杨修订日期:2007年3月9日审核人:范玉春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17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上)是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从远古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为基本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下)、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概论、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文化史、中国人口史、历史年代学等历史学其他课程的基础。(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二、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优秀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三、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讲授10学时)111 了解中国历史的开端,氏族的形成过程,以及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条件;尤其要关注考古学的最新成果。讲授内容:1、中国历史的开端2、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3、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重点:(1)中国人源自何处?(2)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社会结构异同。难点:如何理解传说中的古帝王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年~前1046年)(讲授10学时)了解夏文化和夏遗址探索的成果,掌握以甲骨文和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商文明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以及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讲授内容:1、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2、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重点:(1)二里头文化的特征;(2)商代的国家机构与官员;(3)商代的经济、文化特点。难点:(1)对夏文明和二里头文化的理解;(2)商代官僚机构的特征。第三章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前1046年~前771年)(讲授10学时)了解西周时期国家机构的内容与实质,掌握西周时期几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和井田制。讲授内容:1、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2、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3、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重点:(1)分封制;(2)宗法制;(3)礼乐制;(4)井田制。难点:商周之际的制度变革。第四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0年~前476年)(讲授11学时)了解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注意从铁器的使用、井田制的崩溃以及土地私有的出现等方面去考察社会的变动。对孔子思想的深入认识和全面评价。讲授内容:1、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4、春秋时期的文化重点:(1)大国争霸与时代特点;(2)铁器的使用与井田制的瓦解;(3)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4)孔子思想。难点:(1)大国争霸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新兴势力崛起的原因分析。第五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前475年~前221年)(讲授11学时)111 了解各国变法运动的内容、实质及对封建制最终确立的影响;分析战国后期统一趋势的形成;掌握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以及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讲授内容:1、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2、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3、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4、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重点:(1)官僚制与郡县制的出现;(2)合纵连横;(3)百家争鸣与各家思想。难点:(1)各国变法运动的共性;(2)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与评价。第六章秦帝国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前221年~前207年)(讲授10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了解秦巩固统一措施的重大影响,注重对秦始皇历史作用的客观评价;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作用及历史影响。讲授内容:1、秦帝国的建立2、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3、秦末农民起义重点:(1)皇帝制度的确立与三公九卿制;(2)焚书坑儒与文化专制主义;(3)秦统一的意义与影响。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与影响。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前207年~25年)(讲授12学时)了解西汉初年实行黄老政治的实质及其影响;熟悉武帝时期的重大举措,关注民族关系方面反击匈奴与凿空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后来出现的严重社会危机;客观评价王莽改制。讲授内容:1、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2、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3、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4、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5、两汉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6、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重点:(1)黄老政治的背景与意义;(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难点:(1)“中外朝”的确立及其影响;(2)对王莽“托古改制”的评价。第八章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5年~220年)(讲授12学时)了解东汉初年官制的变化及谶纬思想的提倡;认识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位置与影响;分析东汉后期外戚宦官轮流当政的背景。讲授内容:1、东汉前期政治2、东汉社会经济111 3、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4、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起义5、东汉文化与社会生活重点:(1)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谶纬思潮的泛滥;(3)党锢之祸与士人活跃。难点:(1)东汉清议之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2)豪族势力的兴起与门阀观念的产生。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189~581年)(讲授18学时)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概貌和主要史实,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特点,学会分析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问题。讲授内容:1.三国鼎立。2.西晋兴衰。3.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4.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民族融合。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交流。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魏蜀吴恢复生产经济的有关措施;(2)东晋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主要特点;(3)东晋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主要特点(4)拓拔鲜卑的汉化过程;(5)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差异。难点:(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问题分析;(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疆民族管理机构和民族政策特点分析;(3)从民族关系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历史特征和历史地位。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增强课堂讨论、答疑等互动环节。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3.对外语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给出各章节中主要专业名词的英文单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一定数量的英文专业术语。4.教学辅助资料:相关的教学图片资料和参考资料等。(二)实践教学环节111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包含两种类型: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的对象是位于兴安县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增加学生对历史现场的感受。课堂讨论安排在第九章,组织学生对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差异性进行讨论。(三)作业、答疑和质疑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2.答疑:除了在课间休息时间现场解答学生提问以外,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电子邮箱,以便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为历史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与此课程同时开设的课程还应该包括:《世界古代史》、《历史文选》等基础性课程。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二)学习参考书目:1.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陈苏镇、张帆主编.中国古代史读本(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6.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童书业.春秋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8.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0.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19931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5.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16.萧君和.中华民族史(上卷).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8.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1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英文名称:AncientChineseHistory(Ⅱ)课程代码:BZ02102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6学分,108学时(理论讲授10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适用专业:历史学修订人:周建明刘道超刘祥学范玉春修订日期:2007年3月9日审核人:范玉春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17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下)是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中国古代史》第二部分。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从隋唐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为基本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概论、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文化史、中国人口史、历史年代学等历史学其他课程的基础。(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二、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优秀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三、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111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8学时)理解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认识隋朝政治经济措施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隋炀帝其地位加以分析。讲授内容:一、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杨坚建立隋朝。隋统一全国。2、隋朝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制。府兵制。《开皇律》。创立科举制度。3、、对经济制度的改革继续推行均田制。整顿赋役与户籍。4、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增加。手工技术进步:造船与造桥技术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重大意义。5、隋朝的民族关系与突厥汗国、吐谷浑的关系。与台湾联系的加强。6、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刘焯的《皇极历》。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画家展子虔。二、隋末农民大起义1、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阶级矛盾的激化。2、起义的经过611年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李密、窦建德、杜伏威领导的三支起义主力。隋朝的灭亡。3、起义的历史作用重点:隋朝统一的原因和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难点:对隋炀帝的评价。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24学时)充分认识唐朝的历史地位以及唐朝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阶级实质。了解唐朝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在唐朝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掌握唐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黑暗,分析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地位。111 讲授内容:一、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李渊建立唐朝。唐朝的统一。2、唐太宗的政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府兵制度、唐律的修订、完善科学制度,扩大统治基础、修《氏族志》。贞观之治。3、从武则天到唐玄宗的统治武则天称帝。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改革措施。4、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均田制的内容。租庸调制。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兴修、灌溉工具简车发明、粮食产量增加、物价下降。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发达、白瓷和青瓷、唐三彩。商业和交通发展:国际性都市长安、农村集市兴起;水陆交通发展。二、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1、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均田制瓦解,府兵制瓦解,安史之乱。2、唐后期的政治斗争藩镇割据,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牛李党争。3、均田制的破坏和两税法的实行均田制的破坏。唐朝的整顿措施失败,社会危机加深。两税法。4、唐末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水利的兴修、粮食生产的增加。手工业发展;纺织、造船、造纸、制茶等部门的发展。商业发展:货物集散地扬州;广州、泉州、明州的外贸;夜市兴起;柜枋和飞钱出现。三、唐代边疆各族的发展及与内地联系的加强1、唐与突厥的关系唐军打败突厥。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2、薛延陀和回纥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与唐的友好关系。3、吐蕃与唐的友好关系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4、南诏与唐的关系皮罗阁统一南诏。唐对南诏的影响。5、靺鞨族与唐的关系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与渤海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四、唐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唐和朝鲜、日本的关系唐与朝鲜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2、唐与印度的关系印度与唐的相互影响。玄奘西游印度。3、唐与阿拉伯等国的关系111 五、唐末农民大起义1、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统治者不理政事,统治黑暗。官僚贪污成风。农民负担沉重。2、起义的前奏——裘甫、庞勋起义3、黄巢大起义六、唐朝的文化1、宗教与哲学道教、佛教的发展情况。傅奕、韩愈的反佛斗争。2、史学成就《史通》和《通典》;《元和郡县制》和《蛮书》。3、文学成就唐诗的兴盛;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传奇小说。4、艺术成就敦煌千佛洞。“塑圣”杨惠之。画家阎立本、“画圣”吴道子。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5、科学技术天文学家僧一行。药王孙思邈。《唐本草》。雕版印刷术。重点:唐朝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唐朝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在唐朝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发展情况。唐代的文化。难点: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唐代宗教兴盛的原因和发展。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埋藏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23学时)唐末以降,中国再次陷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期。继五代十国之后,在北宋、南宋王朝先后统治中原地区的同时,中国周边地区先后出现了西夏、辽、金、大理等民族政权,使周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练习空前强化,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为元代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讲授内容: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1、五代十国的分立五代的更替。十国的并立。割据纷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2、周世宗改革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意义。3、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吴越的捍海石塘、海堤和修筑、农作物种植的增加。手工业的发展:制茶业的发展、矿冶业的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二、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社会矛盾的发展1、北宋的建立111 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北宋的统一。2、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削减地方州郡权力,将地方兵权、财权、司法权收归中央。分割宰相权力。设立禁军三司,执行更戍法。发展科举制度,守内虚外政策。三、辽、夏的兴亡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宋的关系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契丹的发展情况。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的政治制度。契丹南下与宋的争夺战争。澶渊之盟。2、元昊建立西夏。夏与宋的战与和。3、大理政权大理的建立与大理的文化。4、宋代壮族社会的发展情况。侬智高起义。四、王安石变法1、变法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变法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2、北宋末期的腐朽统治与方腊起义五、北宋的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龙骨翻车、踏犁。生产技术的提高。河道的治理。占城稻的引进和农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扩大。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矿冶业的发达:规模大、采用煤作燃料。造船技术的进步。制瓷业的发达:五大官窑和瓷都景德镇。印刷和纺织技术进步。3、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农村集市兴起。白银流域和最早的纸币出现。六、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1、女真的兴起与金的建立。金灭辽,西辽的建立。2、金灭北宋。七、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1、南宋的建立与人民的抗金赵构建立南宋。北方义军抗金。南方军民抗金。2、钟相、杨么起义的口号、意义。3、宋金和战岳飞抗金。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八、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经济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九、南宋后期的危机和灭亡十、五代十国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1、哲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周敦颐和二程。朱熹的客观唯心论思想及影响。陆九渊的主观唯心论。唯物思想家张载和王安石。2、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郑樵的《通志》。类书的修纂:《太平御鉴》、《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3、文学艺术111 词的兴盛和著名代表人物及成就。话本小说的兴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4、科学技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广泛运用。火药和火器的发展。李诫的《营造法式》。宋慈《洗冤集录》与王惟一《针灸铜人》。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社会生活及习俗十一、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海上贸易的发展2、中朝友好关系3、中日经济文化交流4、中国和阿拉伯、非洲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重点: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历史影响。北宋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女真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北宋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难点:北宋理学的发展。第十三章元朝的大统一(14学时)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元朝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所创立的行省制度成为中国地方行政的基本制度;三次西征虽然给各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讲授内容: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1、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大蒙古国和建立及政治军事文化制度。2、蒙古贵族的南下3、蒙古的三次西征及四大汗国的建立4、元朝的建立和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忽必烈建立元朝。元军灭宋。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争。二、元朝的政治1、汉法的采用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采用汉法统治的意义。2、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行省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元朝军队的构成。加强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统治加强及其意义。3、四等人制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及其影响三、元朝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的措施及其表现。2、匠户制度与元代手工业的发展,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111 3、商业发展大都是国际性大都会。对外贸易发展。海运和漕运发展以及大运河的修浚。四、元末红巾军起义1、起义的原因地主的残酷剥削。统治的黑暗腐朽。2、起义的原因及其经过。3、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明朝的建立与元朝的灭亡。五、元朝的文化1、哲学和宗教,理学开始传播。各种宗教的利用。2、史学成就,马端临与《文献通考》;胡三省的《通鉴注》;《辽史》、《金史》及《元朝秘史》。3、语言、文学、艺术《至元译语》、《语助》和《中原音韵》。四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元代的绘画和书法艺术。4、科学成就天文学家郭守敬的主要成就。《大元一统志》与《舆地图》等地理学著作。《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与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重点:元朝在中国历史历史上的地位和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行省制度的确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元朝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难点:如何理解元朝政治制度的二元体制。第十四章明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2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7学时,实地考察4学时)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经济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郑和下西洋更把中国的文化成果传播到亚非各地。以宰相制度的废除和特务统治为标志,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的活力与生机。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也孕育了一些新的因素,其标志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悄然诞生以及与此伴生的以李贽异端为代表的文化启蒙。讲授内容:一、明初的政治和经济1、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度的确立。废除行中书省,三司分掌地方大权。特务统治。卫所制度。制定《大明律》和《大诰》。八股取士制度,。抑制豪强,整顿吏治:胡蓝之狱、空印案。2、靖难之役建文削藩。燕王起兵。3、明初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1、明中期的社会矛盾111 内阁倾轧。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军屯破坏。剥削沉重。财政危机。流民问题严重。2、明中期农民起义频繁3、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的历史意义。三、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1、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番薯烟草等作物引进。手工技术提高:冶铁规模大、制瓷水平高、分工精细。商品经济发展:以农产品换取银两、商品种类多、地域分工明显、商业资本活跃、城市经济繁荣、白银流通。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条件:农业雇工的出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班匠制度的改革,商人对手工业的控制。江南丝棉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3、明中期的反矿监、税吏斗争四、明朝对边疆的管理和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1、蒙古族与明的关系蒙古三部。土木之变。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俺答封贡和三娘子与明通好。2、藏族与明的关系明朝册封藏族僧人。宗喀巴创立黄教。设立军事机构。开展茶马互市。3、满族与明的关系女真三部。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及其意义。努尔哈赤统一女直各部。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的意义。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萨尔浒之战。皇太极称帝与清统一东北。五、明朝的对外关系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特点和意义2、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3、明朝的抗倭斗争倭患的兴起。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4、万历时期的援朝斗争5、葡萄牙等国对我国的侵略葡萄牙窃取我国领土澳门。西班牙侵略台湾北部。荷兰侵占台湾南部。六、明末农民战争1、明末农民起义的社会背景2、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大顺政权与大西政权的建立。明朝的灭亡。3、明末农民起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七、明代的文化1、哲学王守仁“心学”的创立及影响。王艮的泰州学派。李贽的异端思想及影响。2、文学艺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两拍”。汤显祖的《牡丹亭》。吴门四家的艺术成就。111 3、科学技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重点:明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郑和下西洋及其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明朝海外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难点:何理解明代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李贽异端思想的本质。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5学时,课堂讨论3学时)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长时期的和平局面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面对西方工业化导致的经济腾飞和通商要求,中国朝野却陷入盲目的自满中,外国使节的叩关,只能引起统治者的进一步闭关自守。历史就在这样一种境遇中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昔日的天朝上国,终于逐渐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讲授内容:一、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1、清入关后的政策和北方人民的反抗清军如关定鼎北京。剃发令,圈地令与逃人法。北方人民的反抗。2、南明政权始末与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南明政权的更替。史可法抗清。李定国抗清。李自成余部抗清。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二、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1、清朝统治机构的强化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立。省、道、府、县四级地方机构。保甲制。加强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考察。2、军事制度和刑法八期制度。《大清律例》。3、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博学鸿儒”科的开设与科举制度的恢复。文字狱。三、清朝为巩固统一所作的斗争1、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的历史意义。粉碎准噶尔上层反动分子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对西藏管理的加强及意义。对西南各族的改土归流政策。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和张格尔的叛乱。2、边疆地区的开发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清初发展生产的措施停止圈地。奖励垦荒。整顿赋役制度和“摊丁入亩”的推行及其历史意义。废除匠籍。2、社会经济的发展111 耕地面积的扩大,人口激增,水利兴修、经济作物推广。纺织、制瓷、制糖业的发展。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与区域市场的形成,城市的繁荣,农村市场的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表现与发展缓慢的原因。五、各族人民的反抗1、土地兼并与地权的集中。赋役剥削的繁重。吏治的腐败。2、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佃农抗租。回族、撒拉族起义。高山族、苗族起义。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六、清代的对外关系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外国传教士及其传教活动2、中国反抗沙俄侵略雅克萨大捷。《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意义。3、英使马嘎尔尼、阿美士德来华。七、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化1、哲学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和影响。颜元和戴震的反理学思想。2、乾嘉考据学派兴起原因。主要流派及其主要成就。3、史学成就《明史》的修撰。私人历史学著述的大量涌现。4、《古今国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撰5、文学艺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戏剧的发展: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朱耷、石涛和扬州八怪的艺术成就。6、科技成就《医宗金鉴》。王锡阐的《晓庵新法》。圆明园、避暑山庄、布达拉宫等建筑艺术。重点:深刻认识清朝政府为巩固祖国统一所作的努力以及反对外来侵略所作的斗争,正确评价清朝对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巨大贡献;正确评价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历史功绩,全面认识“康乾盛世”的本质。难点:深刻理解清代的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及其影响,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材中的有关概念,应以组织学生自学为主;大量增加最新学术研究动态的介绍,引导学生跟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感悟能力。增加讨论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2.教学手段111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3.对外语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给出重要章节中主要专业名词的英文单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一定数量的英文专业术语。4.教学辅助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基本史料以及《广西通志》等地方文献资料。(二)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对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等保留至今的明代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以便增加学生对历史现场的感受。(三)作业、答疑和质疑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2.答疑:除了在课间休息时间现场解答学生提问以外,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电子邮箱,以便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为历史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与此课程同时开设的课程还应该包括:《世界古代史》、《历史文选》等基础性课程。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下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二)教学参考书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5-10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3、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6、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7、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郑学檬.五代十国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10、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1 11、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12、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3、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4、韩儒林.元朝史.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16、傅依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牟复礼、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吴晗.朱元璋传.北京:三联书店,196519、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20、戴逸.简明清史.第一、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421、李治亭.清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2、黄爱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3、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5、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述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7、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28、李伯重.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29、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0、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31、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32、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与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3、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1 《历史学科教材教法》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历史学科教材教法英文名称:HistoricalMaterialsandTeachingMethods课程代码:BZ021141课程类别:必修课学分学时数:6学分,108学时(理论讲授108学时,教学实践0学时)适应专业:历史学修订人:邓璟生李庆忠修订日期:2007年3月2日审核人:邓璟生审核日期:2007年3月12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学历史学科教材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师范教育技能课程。它以中学阶段历史学科的特定要求和特定内容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基本理论,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原理、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及其教学评估、历史课程资源等问题。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理论及教学实施途径。历史教育学的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它是高师院校历史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二)课程目的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理念,了解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评价及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提高学生师范教育的技能,为学生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二、教学内容、重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第一章历史教学面面观(讲授)(18学时)了解历史课程的新理念;教学目标新理念、教学过程新理念、教学手段新理念和教学评价新理念。懂得在新的教学理念的下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讲授内容111 1、以理念为先的历史教学2、基于新理念的教学原则3、基于新理念的教学模式4、基于新理念的教学方法5、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6、教学策略的概念与运用重点: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难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第一章历史教学目标的锁定(18学时)了解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历史教学目标,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和具体内容。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2、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3、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4、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历史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难点:历史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章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18学时)主要了解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注意将优化教学内容并加创新;还要懂得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加强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讲授内容1、教学内容的优化2、教学内容的创新3、教学内容的衔接4、点、与面的处理5、教学内容的重组重点:教学内容的创新难点:教学内容的重组第三章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18学时)通过教学案例来讲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讲授内容1、课堂教学方法要举2、教学手段的利用3、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重点:教学方法要举难点: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第四章开放性:新时期历史教学的特色(18学时)了解开放式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开放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明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懂得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及历史学科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的整合。讲授内容1、开放式历史教学的策略2、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3、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111 重点:开放式的历史教学难点: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第一章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8学时)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资源应该包括教师与学生等人力资源、学校图书馆资源、科技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等,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开发和充分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和校本历史课程资源。讲授内容1、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3、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4、科技网络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5、丰富的社区资源6、条件差异学校如何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重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难点:科技网络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和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解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开展课堂讨论,进行课堂互动、交流。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二)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过程:实践1:组织学生到桂林市内中学去听中学历史教师的课两次以上。实践2:利用已经录制好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课案,组织学生听课,使学生从中得到课堂教学的感受和启发。实践3:大四第一个学期,组织学生下到中学去进行教学实习,时间一个半月以上。让学生到中学课堂上去进行体验。(三)作业除要求学生做教材中的习题外,组织学生到中学去进行教育教学调查。(四)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教学进度与学时安排章节教学内容学时讲授学时实践学时一历史教学面面观17152111 二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17152三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17152四历史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17152五开放性:新时期历史教学的特色17152六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7152五、教学参考书1、历史学科教育学于友西首都师大2、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等首都师大3、中学历史教学法夏子贤等华东师大4、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白月桥教育科学5、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刘宗华山东教育6、历史教学方法论宁裕先广西师大7、中学历史教育学赵亚夫建材出版社8、历史教学价值论陈华彬等高等教育出版社9、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刘军同上10、历史学习方略张静何成刚同上11、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陈伟国同上12、国外历史教育透视赵亚夫等同上13、历史教学课例分析石蔷齐渝华等同上111 《世界近代史》(上卷)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世界近代史(上卷)英文名称:WorldModernHistory课程代码:BZ0210810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4学分72学时(理论讲授72学时,课堂讨论0学时)适用专业:历史教育专业修(制)订人:张坚修(制)订日期:2005年1月23日审核人:罗爱林审核日期:2005年1月26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5年1月28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世界近代史(上)是高等院校历史系(本科)第三学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大学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其它文科专业以及理工科专业的选修科目之一。(二)课程目的本课程运用全球化理论对1500年到1900年之间,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世界逐渐打破孤立、闭塞,走向开放与整体化过程中,各自呈现的不同发展特点、其成因、其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所产生的重要思想(包括人文主义、理性、民主、共产主义、科学等等)产生与流布过程及其影响。从而教会学生从更深刻的层次反思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总结当前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应该从近代西方各国发展道路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111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科学理论和专业实践的多种训练,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强化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开放意识与交往意识,从而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学以上各级学校世界现代史课教师工作岗位。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世界近代史学习的目的、意义等(2学时)第一讲:16世纪前后的东西方世界(16学时)1、知识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新教伦理;君主专制制度及其形成;尼德兰革命;中日封建制度的发展;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2、重点、难点: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新教伦理;君主专制制度;3、讲授内容: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打破·商业革命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地理大发现的背景、过程早期殖民活动与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德国农民战争加尔文教与瑞士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反应第四节:欧洲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111 封建专制制度——理论与现实基础欧洲诸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东方封建制度的发展东西方历史走向的比较(讨论)4、思考题:(1)、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是如何相互结合,在西方实现了人与神的剥离,催生了人文主义在西方的产生与传播?(2)、结合16世纪前后东西方世界历史发展特点,思考《白银资本》以及《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等著作所引发的争议。(3)、加尔文提出的“预定论”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影响。(4)、英国的宗教民族化对于英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18学时)1、知识点:英国革命及其特点;英国立宪君主制度的形成和巩固;开明专制;启蒙思想与启蒙运动;东方的衰落与西方世界的优势。2、重点、难点:英国革命的性质、意义;英国立宪君主制度的形成;开明专制的出现及其实质;启蒙运动的女人与意义;殖民角逐及其后果。3、讲授内容: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英国革命的背景革命的历程——从内战到“光荣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111 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封建专制、开明专制启蒙思想与启蒙运动第三节: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东亚封建制度与锁国政策莫卧儿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第四节: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西方优势的形成与地区联系的进一步加强4、思考题:(1)、为何在欧洲各国普遍出现封建王权得到加强的背景下,英国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2)、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它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哪些?(3)、如何看待这一时期东方穆斯林世界的繁荣及其后来的衰落?(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横向运动的特点如何?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1849)(18学时)1、知识点:北美殖民地的特点、美国独立进程、《联邦宪法》的制定与女人;法国革命的背景、“八九年原则”与旧法国的改造、大革命的进程;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拿破仑法典》;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拉美独立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2、重点、难点:北美殖民地的特点、《独立宣言》与《联邦宪法》;三级会议、八九年原则、《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演进历程;《拿破仑法典》的评价、拿破仑战争的评价;维也纳体系;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3、讲授内容:第一节:美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背景与历程民主改革与联邦制的确立111 第二节: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法国大革命:从立宪派到雅各宾派专政第三节:拿破仑帝国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拿破仑战争第四节: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上半叶的革命运动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拉美独立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4、思考题:(1)如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2)如何通过托克维尔、特纳以及比尔德等人的著作来认识美国的民主?(3)如何理性认识法国大革命过程所出现的疯狂与恐怖统治?(4)如何评价拿破仑帝国对法国以及整个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5)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异同?研究式学习专题:(18学时)1.结合宗教改革前后欧洲历史发展的史实,谈一谈你对宗教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作用的认识。2.结合16-17世纪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近代东方世界落后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特点,谈一谈你对启蒙运动所提出的理性思想的认识。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1、教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111 (1)、充分介绍世界近代史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2)、营造师生互动场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结合世界近代史的自身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素养。2、作业:本课程以学生参加的三次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表现及其上次的材料作为作业。3、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在学生已经学完《世界古代史》上、下卷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在此过程中,辅之以《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文明史》等选修课进行学习。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998年重印)。(二)、参考书目:著作类: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上、下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2、(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等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3卷,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1-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6、(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7、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8、王观泉著:《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9、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米开朗基罗传》,三联书店2000111 年版。该书是罗曼•罗兰的名著之一,与《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世称“三大英雄传”,该书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五大传记之一。10、马德琳•梅因斯通、罗兰•梅因斯通著,钱乘旦译:《剑桥艺术史》1-3卷1994年版。11、(德)爱德华·福珂斯著,孙小宁译:《西方情爱史》五卷本(情爱的礼赞--古希腊时代;情爱的克制--古罗马时代;情爱的觉醒--文艺复兴时代;情爱的崇拜--君主专制时代;情爱的放纵--资产阶级时代),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12、(美)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13、程世平著:《文明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4、陈雄章著:《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5、(英)G•R•波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6、(英)德斯佩泽尔著:《欧洲绘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8、(日)滨下武志著,朱萌贵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9、李金明著:《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徐晓望著:《妈祖的子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21、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3、(美)贝拉著:《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24、小森阳一:《天皇制与现代日本社会》载《读书》2003年第12期。2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26、(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27、(英)洛克著,关文运译:《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28、陈乐民著:《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9、张星烺著:《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0、(美)托马斯•潘恩著,何实译:《常识》,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31、(美)比尔德著,何希奇译:《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商务印书馆1984年再版。32、杨生茂编:《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33、(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等译:《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34、潘绍中编著:《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1607-1914),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35、(美)理查德•扎克斯著,李斯译:《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期刊类: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世界历史》、《欧洲研究》、《美国史研究》、《当代亚太》等期刊。111 《世界近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世界近代史(下)英文名称:theNewWorldHistory课程代码:02108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4学分72学时(理论讲授72学时,课堂讨论0学时)适用专业: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制订者:付世明修订日期:2006年11月20日审核人:罗爱林审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定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15日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世界近代史(下)是高等院校历史系(本科)第四学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大学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其它文科专业的基础课以及理工科专业的选修科目之一。(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历史专业本科大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到1900年一个半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基本概念;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及走向垄断的历史轨迹,在此基础上理解在工人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及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面实践。为达到透彻把握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要按照如下五个环节进行讲解与讨论:1、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工人阶级政党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历史学之中的地位。2、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政党及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3、工业革命为动力的现代化进程及科学技术史在历史学之中的地位。4、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以及亚非拉人民的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5、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生产力进步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课程分讲授和讨论的双边形式进行,两个环节相互联系,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按计划进行,起始、过程与扣题具有相对的整体性。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要求与学时分配111 第四章工业革命、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理论讲述课24学时)熟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本质,资本原始积累是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掌握大西洋三角贸易在美洲和拉丁美洲产生的历史后果,批判“西方中西论”以及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理解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主义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及其进步特点。讲授内容1、资本原始积累,技术层面的自然科学成就以及政治前提的英国革命三者互动意义。2、生产力的进步,历史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3、人类认识的三大飞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4、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的地位。5、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史。重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及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的指导作用。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理论讲述课24学时)理解马克主义的传播,人民的觉醒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把握改革与革命、民族解放与国家统一以及资产阶级掌权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主线,掌握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国际史学研究的影响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整体世界史观确立产生的影响。讲授内容1、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及美国南北战争。2、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以及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的考迪罗主义。3、日本明治维新、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以及中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4、古典政治经济学、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及人权理论向自由主义的演变。5、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俄争夺伊朗以及西亚北非穆斯林世界反侵略斗争。重点:民族解放、国家统一以及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难点:改革与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学说”。第六章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连接成为整体(理论讲述课24学时)111 熟悉与认识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特点,理解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伟大成果,掌握自由主义思潮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唯意志论对修正主义思潮形成的影响,从而把握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而引发的瓜分世界狂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讲授内容1、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全球变革(政治、经济与文化)及其主要特点。2、马克思主义在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及列宁主义产生。3、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以及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演变。4、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与西方列强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趋势。5、东西文化的交汇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动力及其历史进步。重点:阶级斗争、生产力进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难点:西方史学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关系。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点部分,在讲授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提出问题,用讨论、测验及答疑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进而达成共识。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最新版的教学挂图,配合教学电影的定期放映,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3、对外语的要求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抽取主要的历史专业英语单词,根据相应翻译学原理,从辞源学的角度要求学生强记。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00个左右的历史专业英语词汇。4、教学辅助资料教学幻灯片、教学挂图、教学电影片以及相应的教学课件。(二)讨论课的指导教学1、讨论课的要求111 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提出问题和深入地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影响和意义以及英雄和群众在世界历史上发挥的相关作用。针对与中国近代史有联系的西方列强所谓的传播文明发表本人见解,强调和鼓励发掘第一手资料与外文史料进行比较和进一步探讨史实。2.讨论内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近代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成败原因是什么?(3)东亚现代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三)、作业、答疑和质疑1、课外作业:除教材中的习题外,适当补充课外习题(如现代化等)。2、答疑:每周安排一次答疑(时间安排在周二下午自习课)。(四)、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与期中测验课2学时)本课利用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中国明清史、世界近代史(上)、史学概论。2、本课程在上述课程学完后开课,并辅之以《西方史学史》。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二)、教学参考书1、刘宗绪:《历史学专题讲座》、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2003年。2、王斯德:《世界通史》上中下三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1 《世界当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世界当代史英文名称:ContemporaryWorldHistory课程代码:BZ02110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4学分,72学时适用专业:历史教育修订人:罗爱林修订时间:2006年8月20日审核人:罗爱林审核时间:2006年9月20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时间:2007年3月16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世界当代史》是历史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历史教育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于第六学期开设,是历史教育专业学生在已经掌握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知识领域的必修课程。(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完整地把握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进程,全面地认识现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加深对20世纪人类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的理解,比较科学地分析21世纪的世界未来走向。作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世界当代史》课程的学习既是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并拓宽学科视野,从事其他人文科学事业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本课程是为他们攀登更高学科巅峰而搭建的一个坚固的知识平台。本课程由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两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作为本课程的主体,课堂讨论用于深化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序言世界当代史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分期(6学时)了解:世界当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研究对象。理解:世界当代史的发展特点。掌握:世界当代史的学习方法。讲授内容:1.世界当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研究对象。2.世界当代史的分期和特点。3.学习世界当代史的意义。4.《世界当代史》课程的主要特点。5.学习世界当代史的方法。重点:世界当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研究对象;世界当代史的发展特点。111 难点:世界当代史的发展特点。第一章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峙(6学时)了解:战后初期国际政治格局形成的过程、两大阵营对抗的具体表现。理解:美苏成为超级大国的历史条件及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前因后果。掌握:冷战的起源及影响、两大阵营形成的客观逻辑、杜鲁门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马歇尔计划的动机和后果、朝鲜战争的意义。讲授内容:1.雅尔塔体制和传统国际政治格局被打破2.美苏“冷战”的兴起。3.两大阵营的形成。4.两大阵营的对峙。重点:雅尔塔体制、两大阵营形成的过程。难点:两大阵营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二章战后初期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6学时)了解: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战后初期美国国内的反共反民主运动、黑人民权运动、60年代的美国社会危机。理解: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麦卡锡主义泛滥的社会根源。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讲授内容:1.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2.战后初期美国国内的反共反民主运动。3.黑人民权运动。4.美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5.60年代的美国社会危机。重点: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战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难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第三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开始(6学时)了解:联共(布)十九大、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改革、苏共二十大、新经济体制、布拉格之春、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理解:战后初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和矛盾、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掌握: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特点。讲授内容:1.战后初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2.赫鲁晓夫改革。3.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内外政策。4.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发展。5.东欧国家改革的尝试。6.社会主义制度在亚洲的出现。111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东欧国家改革的尝试。难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第四章战后初期西欧和日本的复兴(6学时)了解: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概况、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英国病”、“福利国家”制度、三环外交、旧金山体制理解:西欧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的区别、战后意大利政治发展的特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掌握:“英国病”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及其影响。讲授内容:1.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英国病”及其成因。3.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及其内外政策。4.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5.联邦德国的崛起。6.战后意大利政治发展的特点。7.日本的民主化改革。8.日本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重点:西欧及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的民主化改革。难点:西欧及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日本的民主化改革的评价。第五章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6学时)了解: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概括、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治、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以色列国成立和中东战争、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古巴革命。理解: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中东问题的由来。掌握: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印巴分治的评价。讲授内容:1.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2.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3.战后非洲民族民主运动。4.战后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重点: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的概况(原因、特点、分期、影响)、两次印度支那战争、印巴分治、中东问题。难点:如何理解战后绝大多数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由资产阶级来领导。第六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两大阵营的分化(6学时)了解: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欧共体的建立、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理解:第三世界兴起的原因及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原因、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内在根源。掌握:法德和解的动因及影响、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及其意义。讲授内容:1.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111 2.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3.欧美矛盾与西方阵营的分化。重点: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及其一体化。难点:欧共体建立的意义。第七章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6学时)了解: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新经济学理论、西方国家解救危机的主要对策、水门事件。理解:日本由“经济巨人”向“政治大国”迈进的原因及其前景。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产生的原因、“里根经济学”的要点及其效果、“撒切尔主义”。讲授内容:1.“滞胀”——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2.西方国家解救危机的主要对策。3.水门事件。4.日本由“经济巨人”向“政治大国”迈进。重点:西方国家解救危机的主要对策。难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产生的原因。第八章发展中的亚非拉国家(6学时)了解:7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发展概括、第三世界是如何在斗争中发展的。理解:深刻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划分三个世界战略构想理论的深刻意义。掌握:埃以和平条约签订及其影响;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柬埔寨问题。讲授内容:1.亚洲“四小龙”的涌现与危机。2.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模式。3.中东问题与海湾问题。4.非洲国家的发展与困难。5.拉美的现代化和一体化进程。重点:亚非拉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模式。难点:埃以媾和的原因及其影响。第九章苏联东欧国家及南斯拉夫的改革和剧变(6学时)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过程、波兰团结工会兴起的内外因素。理解: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实质与后果。掌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讲授内容:1.苏联老人政治及其危害。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3.东欧各国的经济政治改革和剧变。4.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111 第十章战后两极格局的终结(6学时)了解:80年代美苏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原因、雅尔塔体制瓦解的过程。理解:联合国在当今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掌握: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讲授内容:1.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2.雅尔塔体制的瓦解。3.旧格局打破后的动荡世界。4.联合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作用。5.世纪之交的危机与冲突。重点: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难点:两极格局对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第十一章20世纪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6学时)了解: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20世纪文化艺术的成就、20世纪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讲授内容:1.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讲授)2.自然科学的飞跃。(自学)3.文化艺术的发展。(自学)重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难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影响。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个别重大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现实进行分析。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教案和课件电子化。3.对外语的要求一些重要事件和国际组织用外语标注。4.教学辅助资料演示文稿、电子地图、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二)课堂讨论1.讨论要求讨论课是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环节。讨论课要注意事先分好小组、确定好讨论内容。111 2.讨论内容(1)战后初期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影响。(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源与教训。(三)作业、答疑1.课外作业:安排1~2次。2.答疑: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安排一次答疑。(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只有在开设完上述先修课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二)教学参考书1.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罗凤礼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5.李铁城:联合国五十年,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6.张键: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1952-1972),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7.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冯昭奎: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宋成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0.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1.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多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2.吴学成:战后英国经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13.陈乐民、王振华、胡国成: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14.孙炳耀: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15.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16.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17.吴国庆:当代法国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18.伍贻康、戴炳然:理想、现实与前景:欧洲经济共同体三十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19.朱欣民:欧洲联盟经济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20.张立平: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1.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20世纪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历史轨迹,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22.吴健、周文琪:美国对华战略演变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23.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24.周琪: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25.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6.刘杰:当代美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1 1.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2.陈宝森:当代美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王缉思、李晓岗:霸权梦:美国的全球战略,鹭江出版社,2000年。4.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董秀丽:美国政治制度剖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6.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7.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8.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9.曹绍濂:美国政治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10.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1.陆南泉、姜长斌: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宫达非: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13.江流、徐葵、单天伦: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14.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5.陈之骅:苏联史纲(1953-1964),人民出版社,1996年。16.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1995年。17.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18.王建新:分道扬镳:苏南冲突始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19.马细谱:巴尔干纷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0.林承节: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1.殷永林: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2.雷启淮:当代印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23.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24.马晋强: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25.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26.吴志生: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27.贺圣达:战后东南亚历史发展史(1945-1994),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28.冯德麦登:宗教与东南亚现代化,中国建设出版社,1995年。29.张肇强:战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和经济,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30.陈建民:当代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1.王京烈:动荡中东多视角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32.高祖贵: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33.彭树智: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34.尹崇敬主编:中东问题100年(1897-1997),新华出版社,1999年。35.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1983年。36.徐济明、谈世中:当代非洲政治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37.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11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世界古代史英文名称:AncientWorldHistory课程代码:02106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4学分,72学时(理论讲授72学时,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专业:历史学专业修(制)订人:范丽萍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12日审核人:罗爱林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18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世界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世界历史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古代史是人们认识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的基础。(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世界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了解人类是如何起源的、文明是如何产生的、世界几大文明的特征。并达到如下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2.学会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原理理解人类社会在世界古代时期的变迁;。3.学会运用世界整体史观和文明交往的理论来解释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4.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世界古代史中的历史人物。。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组成。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前言(理论讲授2学时)111 初步了解世界古代史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主要特点、相关的理论和学习方法讲授内容:1.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对象2.世界古代史的历史特点3.学习世界古代史的理论与方法重点:世界古代史的历史特点难点:学习世界古代史的理论第1章人类的史前时代(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人类史前时代的活动及其特点、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畜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出现、氏族组织的形成、原始社会的解体以及史前时代的文化。讲授内容:1.人类的起源2.石器时代的人类3.文明的产生4.史前文化重点:文明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难点:私有制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解体第2章最初的文明(上)(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明形成之间的关系,早期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基本内容讲授内容:1.地理环境对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2.早期埃及文明的历史发展及社会状况3.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发展及社会状况4.埃及与两河流域文明早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点:埃及与两河流域早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难点:地理环境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关系第3章最初的文明(下)(理论讲授2学时)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爱琴海文明的发生及其成就讲授内容:1.印度河流域文明2.爱琴海文明的发生重点:爱琴海文明的发生及其成就难点:印度河流域文明与爱琴海文明的差异性111 第2章早期文明的盛衰(上)(理论讲授4学时)了解西亚诸国的历史、埃及帝国的历史和埃及的文化讲授内容:1.西亚诸国2.埃及的帝国时期3.埃及的文化重点:埃赫那吞的改革难点:宗教对埃及文明的影响第3章早期文明的盛衰(下)(理论讲授2学时)了解吠陀时代、雅利安人、迈锡尼时代、荷马史诗和荷马时代等内容讲授内容:1.吠陀时代的印度2.迈锡尼时代和荷马时代重点:荷马时代的历史特点难点:种姓制度的形成与特点第4章上古西亚帝国(理论讲授4学时)了解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的历史发展情况讲授内容:1.亚述帝国2.新巴比伦王国3.波斯帝国重点:大流士的改革难点:波斯帝国与西亚北非文明的关系第5章印度的列国时期与孔雀帝国(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印度列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以及阿育王时期印度奴隶制和种姓制度的发展讲授内容:1.列国时期的印度历史2.孔雀帝国的兴衰重点:佛教的产生难点: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各派学说第6章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古典时代(理论讲授8学时)了解希腊城邦形成的原因、途径、斯巴达城邦和雅典城邦、希波战争及其的影响、伯罗奔尼撒战争及其影响讲授内容:1.城邦的形成111 1.希腊古典时代(上)2.希腊古典时代(下)重点:雅典民主政治难点:希波战争及其影响、伯罗奔尼撒战争及其影响第9章马其顿的兴起和马其顿——希腊的扩张(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腓力二世的改革、亚历山大的远征、古代希腊文化的成就、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讲授内容:1.马其顿的兴起与亚历山大的远征2.古代希腊的文化重点:古代希腊文化的成就和特点难点:评价亚历山大及其远征第10章罗马的兴起(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罗马王政时代的历史特点、塞尔维乌斯的改革、早期罗马共和国、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早期共和国的扩张讲授内容:1.王政时代的罗马2.早期罗马共和国重点:平民与贵族的斗争难点:早期罗马共和国扩张的后果第11章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世界(理论讲授2学时)了解公元前8-前3世纪的世界变化、3个古典文化中心的出现讲授内容:1.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巨变时期2.公元前8-前3世纪的世界重点:3个古典文化中心的出现及其差异性难点: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文明的交往第12章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上)(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罗马对地中海征服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罗马共和国的灭亡、罗马帝国的繁荣、元首制、帝制、罗马帝国的前期经济讲授内容:1.罗马在地中海区域的统治与社会后果2.罗马共和国的危机灭亡3.罗马的繁荣重点:罗马帝国前期的历史发展难点: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111 第10章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下)(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4大帝国、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世界整体性发展讲授内容:1.与罗马帝国同时代的其它帝国2.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世界的整体性发展趋势重点: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世界整体性发展趋势难点: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世界整体性发展趋势第11章古代世界的衰落(理论讲授6学时)了解罗马3世纪的危机、基督教、戴克里先的统治、君士坦丁的统治、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讲授内容:1.罗马的3世纪危机和基督教的兴起2.罗马帝国的衰亡重点:基督教的兴起、发展及其演变、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难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有关Linux操作系统分析部分,在讲授操作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习题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3.对外语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给出各章节中主要专业名词的英文单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100个左右英文专业术语。4.教学辅助资料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二)实验教学1.实验要求实验课是世界古代史教学一个必备的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所应具备的史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具备相应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2.实验内容111 讨论:世界古代史中文明交往的方式(三)作业、答疑和质疑1.课外作业:每章布置思考题,一学期内写一篇学术问题的研究综述、写一篇学期小论文、写一篇读书报告。2.答疑和质疑: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至少安排一次答疑。(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课堂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为世界历史必修课的基础部分,是世界中世纪史的先修课程。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二)教学参考书1.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65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111 《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世界现代史英文名称:Modernworldhistory课程代码:02109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4学分,72学时(理论讲授72学时,教学讨论0学时)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专业(师范类)修(制)订人:崔凤春修(制)日期:2007年3月20日审核人:罗爱林审核日期:2007年3月23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27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世界现代史》是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世界现代史》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的必修课程。《世界现代史》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此后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在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二)课程目的通过对《世界现代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完整的世界历史发展状况,体会人类文明进步的艰难进程,牢固树立和平主义的思想,努力探索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去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导言和平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4学时)一、对世界现代历史的认识二、世界现代史的发展历程1、世界现代史的定义:2、世界现代史的特点(1)人类文明的巨大发展时期111 (2)人类智慧的发展与人类进步机制的缺失之间的矛盾及其恶果3、和平视野下的世界现代史三、世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1、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2、世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1)分期标准;(2)分期与分段情况;(3)各阶段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世界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和研究现状。教学难点:如何用和平的眼光审视世界现代史。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关于世界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以及世界现代史的研究现状、分期、特点等;尝试用和平的眼光审视世界现代史。第一章二十世纪初的世界(6学时)第一节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一、二十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欧洲的优势地位第二节美国和日本的崛起一、美国的强盛二、日本的崛起三、美、日崛起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崛起的启示第三节亚洲的觉醒一、伊朗的立宪革命二、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三、土耳其革命四、中国辛亥革命五、对亚洲觉醒的新视点—亚洲觉醒与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关系教学重点:欧洲的优势地位及其遇到的新挑战;美日的崛起及其原因。教学难点:美日崛起对中国现代崛起的启示。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20世纪初期的世界格局,体会欧洲的优势地位及其受到的挑战。理解美、日崛起的过程、原因、意义及其对我们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亚洲的觉醒及其意义。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6学时)第一节大战的起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111 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军备竞赛日趋激烈四、巴尔干问题日益严重第二节大战的爆发和性质一、萨拉热窝事件二、各大国对这一事件的态度三、战争的爆发四、战争的性质第三节战争的进程一、战争的阶段划分二、各国的战争计划评述三、十九世纪战争观点的破产四、新的战争的特点五、重要战役和事件第四节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一、战争的损失二、欧洲的衰落和美日的崛起1、欧洲王冠落地—俄、奥、德2、英、法辉煌不再4、美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大大发展。三、军事理论和战争战略发生了巨大变化四、革命、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五、国际关系新格局出现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世界大战的性质;世界大战的结果。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它给人类和世界国际关系带来的巨大影响。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懂得现代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是违反人类本性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起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思想。同时使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懂得如何避免战争,战争爆发后如何对待战争,如何分析战争的性质,增强其用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6学时)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111 一、俄国的特殊性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二、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三、《四月提纲》和列宁的主张四、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方针的确立五、科尔尼洛夫叛乱和革命形势的形成六、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七、十月革命的意义第二节巩固苏维埃政权一、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政治经济措施二、苏维埃的外交活动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四、取得国内外战争的胜利第三节德国十一月革命一、十一月革命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上台二、柏林一月起义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三、对德国十月革命的总结第四节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一、奥匈的解体和东欧民族国家的诞生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三、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政策四、匈牙利反对外来干涉和苏维埃共和国的失败第五节共产国际的建立和初期活动一、共产国际的建立二、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和意义;德国、匈牙利革命的基本特点;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意义。教学难点:三国革命的比较。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欧洲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不同结果。认识革命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产物,而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是一个国家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由此逐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和能力。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6学时)第一节战胜国迷梦第二节凡尔赛会议和凡尔赛条约111 第三节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条约第四节国际联盟和世界和平思想教学重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和意义;国际联盟的现代意义。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和平的关系。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联盟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评价,并分析这一体系的性质及自身存在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6学时)第一节衰落中的英国和法国一、英国—由盛而衰二、法国—重塑形象第二节魏玛共和国一、魏玛共和国二、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第三节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一、法西斯主义二、法西斯主义与意大利三、法西斯主义的类型和特点第四节柯立芝的繁荣一、美国经济的发展及弊端二、政治生活中的保守主义第五节日本的政党政治和协调外交一、米骚动二、二十年代的日本经济三、政党政治和协调外交四、日本法西斯势力第六节欧洲安全问题一、热那亚会议二、德国赔偿问题和道威斯计划三、安全保证问题和洛迦诺公约四、裁军会议与非战公约111 教学重点:魏玛宪法及其特殊性;德国法西斯兴起的根源;意大利首先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美国繁荣的原因和存在问题;日本的政党政治;欧洲安全问题和世界裁军问题的发展及结果。教学难点:日本协调外交的实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国关系的协调制度无法建立的原因。英法的衰落原因。本章教学要求:掌握20世纪20年代英、法、德、意、美等大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认清这十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展趋势和规律。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实验——20-30年代的苏联(8学时)第一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一、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三、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果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二、农业全盘集体化三、五年计划及其实施第三节斯大林模式评价一、斯大林模式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三、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意义;列宁死后苏联党内斗争的实质;斯大林的政治、经济思想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建立过程;三十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教学难点:斯大林和列宁的继承关系;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容易地就会建设起来,社会主义实验也要历经风险,也是充满荆棘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和缺点。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6学时)第一节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第二节印度的非暴力运动第三节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第四节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的改革111 教学重点:两次世纪大战期间民族解放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甘地及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革命和土耳其的世俗化;卡德纳斯改革。教学难点:甘地实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原因、性质及意义;墨西哥改革的性质。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这期间出现民族民主运动的背景;了解各主要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第八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策(6学时)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危机的爆发和特征二、危机的根源和影响三、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的诞生第二节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德国应对经济危机二、日本对付经济危机第三节英法的衰落一、英国对付经济危机的方法和军事化二、法国的内部斗争与人民阵线的成立第四节罗斯福新政一、新政的提出二、新政的阶段划分和主要内容三、新政的影响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希特勒法西斯掌权的过程;日本法西斯掌权的过程;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德、日法西斯的异同。本章教学要求:掌握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认知转型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掌握法西斯主义掌权的特殊背景和基本过程,分析其不同点。第九章走向大战(6学时)第一节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一、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二、日本侵华战争三、西班牙内战四、德国吞并奥地利111 第二节黑云压城一、慕尼黑阴谋和世界战争叫嚣二、波兰危机三、英法苏谈判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教学重点:法西斯发动的局部战争;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教学难点:面对战争的来临英、法、美、苏等大国采取了绥靖主义的政策的原因。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对三十年代中期及以后的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了解,掌握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确立战争和和平的较量是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主题,思考为什么当时世界没有能力制止战争的爆发,怎样做战争才可以避免这个对人类有着巨大影响的问题。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6学时)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一、德国入侵波兰二、“东方战线”三、法国崩溃四、不列颠之战五、德意日同盟的建立和战争的扩大第二节战争的扩大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一、苏德战争二、莫斯科保卫战三、太平洋战争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第三节战争的根本转折一、斯大林格勒会战二、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和意大利投降三、太平洋战局的变化四、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第四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欧洲第二战场三、雅尔塔会议111 四、德国投降五、波茨坦会议六、太平洋战场的反击和美国使用原子弹八、日本投降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教学重点:二战初期的形势和法西斯扩张的野心;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战争性质的改变;战争的转折原因和各国的具体做法;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教学难点: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美国战争战略的变化;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作用。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整个世界大战的进程,搞清楚法西斯为何最终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为何取得最后胜利,理解战争的发展规律。即要求学生懂得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正义的战争必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正义的战争最终将胜利。第十一章二战对世界国际关系的深层影响(6学时)一、战后国际形势和各大国的战后安排二、冷战氛围的形成和冷战格局三、各环节的基本要求(一)教学基本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力求科学而系统地阐述20世纪前50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精华,为改革开放服务。2、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使他们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胜任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基本目的,通过教学树立学生和平主义的金额不能思想和观念,为现代社会培养合作、和平、和谐型的人才。4、以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原则来指导教学,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和众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更感性地去认识世界现代史。(二)教学方式《世界现代史》课程是基础课程,一般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采取课堂讨论、自学提问等方式来灵活安排。(三)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111 包括出勤、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其成绩所占比例可以由任课教师决定,但一般不超过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2.试卷成绩:一般不提倡期中考试,确因需要可以由代课教师组织,试卷成绩可以计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采用试卷形式,一般从试题库中抽取,或由任课教师命题出卷,其成绩约占学期考核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3.综合考核成绩:该成绩为的学生最终考核成绩。其中期末试卷成绩约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和期中试卷成绩约占百分之三十。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1)本课程的制定是根据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世界现代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要求而拟定,同时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2)本课程的制定是鉴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这门课程,故此本大纲的叙述范围为:1900年--1950年代,以求得与前列课程相衔接并避免内容重复。(3)本课程重点讲述1900—1950的基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理论、希望达到整体地叙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把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化为一个整体。但是鉴于中国史的相应知识已经在中国近代史等课程中体现,为了避免过多的重复,所以本大纲中相关中国史的内容从略。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篇》(上下册),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年。(二)教学参考书1、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20世纪的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3、金重远、冯玮、李海东著《世界现当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中日韩三国学者与教师共编《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赵凡主编《世界通史(插图版)》(第5-6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年。6、康威·汉得森著、金凡译《国际关系》,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7、约翰·科斯特洛著、王伟等译《太平洋战争》(上下册),东方出版社,1997年。8、邓肯·安德森著、方文军等译《第三帝国的灭亡》,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11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英文名称:ThemodemHistoryOfChina课程代码:BZ0210310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6学分,108学时(理论讲授104学时,实验实践4学时)适用专业:历史教育修订人:杨启秋修订时间:2007年3月15日审核人:谭肇毅审核日期:2007年3月18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近代史是历史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历史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是连接中国古代史和中国现当代史的重要课程。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都十分强调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斗争史,因此它又是一段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历史。(二)课程目的面向历史学专业二年级学生,系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了解现代中国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从总体上对中国历史在这一极其重要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把握。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可有效保证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与特点(二)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方法(三)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状况111 (四)学习中国近代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4学时)从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入手,认识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推行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了解在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清政府与人民群众对外国侵略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所走的不同道路;从战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讲授内容:清朝统治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鸦片泛滥和林则徐的赴广东禁烟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的三个阶段抗英名将关天培、江继芸、定海三总兵、陈化成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重点:鸦片战前的中国和世界;清朝爱国官兵及人民群众英勇的抗英斗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严重影响;战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难点:统治阶级内部对鸦片输入和泛滥的不同态度。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16学时)通过分析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明确这场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具有必然性;通过学习《天朝田亩制度》等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认识这场运动的性质;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通过对天京事变及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到农民英雄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正确认识和掌握辛酉政变及慈禧太后掌权后对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影响。讲授内容:金田起义的原因洪秀全、冯云山与金田起义胜利进军、定都南京北伐、西征杨秀清与萧朝贵111 《天朝田亩制度》等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洪仁与《资政新篇》曾国藩与湘军、李鸿章与淮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与导火线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及其严重危害沙俄对我国北方领土的侵占辛酉政变及其后中国政局的重大变化天京内讧、石达开出走及其对太平天国的严重削弱《资政新篇》及其评价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陈玉成与李秀成天京沦陷与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军余部及捻军的英勇斗争重点: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天京内讧、石达开出走及其对太平天国的严重削弱;《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湘军、淮军及地方军政势力的膨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对我国领土的鲸吞。难点:辛酉政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评价。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6学时)正确认识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全面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概况及其所具有的两重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斗争;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正确认识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分析为什么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讲授内容:外国在华势力的扩大统治集团内部对办洋务的不同态度奕忻与曾、左、李洋务派的形成以及洋务宗旨的提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的建立“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等民用企业的出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概况和特点新阶级的产生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变化中国近代化的实际起步重点: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时局的主张;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及其评价;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大办海军以及传播西学的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其特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及其原因。难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中体西用”论。111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14学时)认识这一时期中国边疆危机的出现,是西方列强向外掠夺殖民地的必然结果,也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必然结果;了解清政府出兵越南与朝鲜,具有保卫中国安全需要的考虑;帮助学生认识避战求和是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待外国侵略的基本方针,同时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讲授内容:第一次边疆危机的背景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和《伊犁条约》的订立日美侵略台湾法国侵略云南和《烟台条约》英俄进窥西藏战前法国对越南的侵略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态度海防、塞防之争刘永福与黑旗军马尾海战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乘胜即收”论《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及严重影响甲午战争前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主战派、主和派与清流派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黄海大战与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方针威海卫与北洋海军的覆灭《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严重危害英勇悲壮的反割台斗争。重点:新疆、云南、台湾、西藏等中国边疆危机的状况与清政府的对策;中英《烟台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左宗棠与冯子材;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与过程;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难点:“乘胜即收”论。第五章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14学时)认识维新运动的产生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甲午战后中华民族为了反侵略反瓜分、挽救民族危亡的产物;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是当时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的代表;资产阶级两重性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充分揭露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讲授内容: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11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理论和七次上皇帝书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广西等地组织学会、建立新式学堂、创办和发行报刊的基本状况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百日维新”中的光绪帝“百日维新”及其失败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在北部中国的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和清政府的宣战“东南互保”八国联军在天津、北京等地的侵华罪行沙俄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罪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影响。重点: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概况和特点;“百日维新”及其评价;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及其意义;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清政府的宣战和“东南互保”;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的侵华罪行;《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严重影响。;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清政府的宣战和“东南互保”。第六章辛亥革命(14学时,实践教学4课时)熟悉孙中山的革命史迹,认知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有其偶然性,但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辛亥革命胜利的一面,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等原因,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所篡夺,此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后是失败了。教学内容:清末“新政”孙中山的革命史迹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其他革命运动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武昌起义和全国各地的响应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措施及其性质袁世凯及其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篡夺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111 黄兴邹容陈天华章炳麟宋教仁重点:清末“新政”的原因、内容与性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清末“仿行立宪”与立宪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措施及其性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篡夺。难点:民生主义;立宪运动。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14学时)通过对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的学习,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认识;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已逐步深入人心,任何复辟帝制等反历史潮流都是不得人心的,因而注定是要失败的;为了振兴中华,把中国引向光明,孙中山做出的伟大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努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补课;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从此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曙光。讲授内容:军阀专制统治反袁世凯统治斗争的继续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段祺瑞的统护法运动沙俄在蒙古、新疆的分裂活动英国制造西藏“独立”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黄金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的论争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蔡元培陈独秀鲁迅李大钊《新青年》北京大学重点: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反袁斗争;护国运动及其评价;护法运动的原因及其评价;第二次边疆危机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及其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11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组织学生对一些重点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以及进行适当的科研训练,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2.教学手段配合课件教学和多媒体演示,增进学生的感性知识和接受能力。3.对外语的要求建议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资料。4.教学辅助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IA课件等。(一)实践教学(二)作业、答疑和质疑1、要求学生收集并分析若干原始史料,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并有一定水平的科研小论文。2、利用授课时间和课余时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接受学生答疑;利用网络论坛等与学生交流信息,接受提问、质疑。(三)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关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是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本课程应在学生学完上述先修课后开课。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李侃等.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二)教学参考书1、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3、胡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4、胡思庸、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111 6、《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肖一山:《清代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9、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0、王绍坊著:《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1、丁伟志等:《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12.龚书铎著:《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3.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版14.《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15.《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目录总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6.《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7.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版18.《中国历史学年鉴》19.人大资料《中国近代史》、《历史学》、《经济史》、《中国哲学史》等20.《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期刊)21.《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丛刊)《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史英文名称:TheModernHistoryofChina(1919~1949)课程代码:02104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111 学分学时数:6学分108学时(理论讲授10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适用专业:历史教育修(制)订人:谭肇毅修(制)订日期:2007年2月30日审核人:谭肇毅审核日期:2007年3月2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5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现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反映1919~1949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的演变的历史,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后期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中国现代史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完整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进程,更深刻的认识国情,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演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对中国现代史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并达到如下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史各个时期重大事件及其相互联系和影响。2、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现代社会变动的各种现象,把握其基本特征。3、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史的基本史科,并掌握从事社会调查,收集整理史料的能力。4、了解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信息、动态和发展趋向。5、掌握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本课程由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参观考察和写作课程作业等部分组成。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理论讲授13学时)(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的变化,革命力量和领导阶级的变化;理解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讲授内容: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一、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二、经济状况及社会结构的变动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四、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11 一、五四运动二、新思潮的竞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四、工人农民等群众运动的初步开展第三节军阀混战南北政局的演变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华盛顿体系和共产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对中国的影响二、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三、国民经济的迟滞四、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造主张五、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六、孙中山的继续奋斗和国共合作的酝酿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北洋军阀政权的更迭;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难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换,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问题。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理论讲授13学时)(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了解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到失败,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末路的历史;理解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及其晚年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掌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工农运动与国民革命的深入、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与国民党右派的转变。讲授内容:第一节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的兴起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的建立二、革命武装的建立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三、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四、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五、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六、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反奉倒段斗争第二节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和公开分化一、国民党内部的分化西山会议和反西山会派的斗争二、戴季陶主义与反戴季陶主义三、三二O事件整理党务案四、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第三节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涨一、北伐前的政治军事形势二、国民革命军北伐和胜利进军三、工农运动等革命斗争的大发展四、国民政府的北迁第四节国民革命的失败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二、“四一二”政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三、武汉政府的讨蒋和转向111 四、中国共产党的应急对策五、汪精卫的“分共”国民革命的失败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和衰落、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难点: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国共两党的政治理论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理论讲授13学时)(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了解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其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中间政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理解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政与外交、中国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掌握国民党统治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意义。讲授内容: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一、国民党各派系的争斗和合流二、第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三、国民党“训政”和政治体制四、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政与外交第二节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开展一、革命低潮和中共八七会议二、各地武装起义和苏维埃口号的提出三、盲动主义的发生和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节国民党各派势力的消长一、国民党各派的战争和政治争斗二、中原大战及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三、国民会议和《训政时期约法》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和中共的白区工作一、革命根据地的初创二、中共白区秘密工作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四、苏区土地革命和红军反“围剿”战争五、中国共产党内的路线之争第五节中间政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一、第三党的组建及其平民革命论二、改组派“改组”国民党的主张和活动三、人权派的“人权运动”和“演进改革”论四、中国托派的活动和主张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国民党政权初期的内政与外交;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难点:国民党政权的性质;中共的土地革命政策和革命道路的争论;中间政派的阶级性质。111 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理论讲授13学时)(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向关内扩张、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国民党对日妥协的后果和影响,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抗日活动,苏区革命的深入和挫折,红军长征;理解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苏区严重失败的教训和红军长征的意义;掌握华北事变后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讲授内容: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事变东三省沦亡“满洲国”成立二、抗日民主浪潮的高涨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三、蒋汪胡之间的斗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国策四、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发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日本向关内扩张和抗日民主浪潮的发展一、国民党在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上统治的加强二、三十年代前期的经济状况三、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四、日本侵略向关内扩张国民党继续执行对日妥协政策五、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失败六、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三节苏区工农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一、苏区各项建设和土地革命的深入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二、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被迫长征三、遵义会议三支主力红军会师四、南方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第四节华北事变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一、华北事变中共“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二、中共政策的调整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三、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四、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的复苏第五节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一、两广事变绥远抗战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三、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国共会谈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日本侵华政策,国民党对日政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和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难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共政策的调整,国内阶级关系的演变。第五章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理论讲授13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111 了解日本全面侵华方针及其罪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作战、沦陷区伪政权的建立;理解国民党抗日政策的演变、中共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掌握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实质、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讲授内容:第一节卢沟桥事变全国团结抗战开始一、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各界抗战活动的开展二、国共达成协议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三、中间政派的抗日主张四、中国抗战的国际反响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对抗战的支援第二节正面战场的抗战一、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内迁经济文化内迁二、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国民参政会成立三、国民政府战时体制和政策四、台儿庄大捷和徐州撤退五、武汉保卫战广州沦陷六、沦陷区伪政权的建立第三节敌后战场的开辟一、中共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二、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战三、新四军的组建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五、《论持久战》及其对中国抗战的意义第四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相持阶段到来和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二、国民党的南岳军事会议和五届五中全会三、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和汪伪政权成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的殖民统治四、远东慕尼黑阴谋五、正面战场继续对日作战宪政运动六、国共军事摩擦和皖南事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第五节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重要战场一、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百团大战三、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四、华中、华南抗日游击战五、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斗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的抗日战略方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及其作用,中共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意义。难点:国共关系的演变及其对抗战的影响,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策略。111 第六章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理论讲授13学时)(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势变化、日本侵略军的垂死挣扎和最后战败;理解民主运动和着眼战后的各种政治主张、两种中国之命运斗争的日益尖锐;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和重大意义。讲授内容:第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为一体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二、中国战区的成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三、废除不平等条约开罗会议第二节相持阶段后期中国的战局和政局一、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三、中共克服困难的各项政策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四、国统区经济的变化国民党政权日趋腐败五、《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和中共对其的批判六、豫湘桂战役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七、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民主同盟对时局的主张第三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雅尔塔会议日本国主义的最后挣扎二、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三、中国军民大反攻四、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五、中国的受降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关于抗战与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难点:国民党政权日趋腐败与中国战局和政局,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与中国的政局。第七章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理论讲授13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了解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和三种建国方针、国共谈判与破裂、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国共战略和力量的变化、国民党政权的全面危机和最后失败;理解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和意义、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的方针和政策、民主党派的转变;掌握国共力量消长的原因、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讲授内容:第一节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一、战后国际国内形势二、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的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三、重庆谈判国统区反内战运动解放区的自卫反击111 一、马歇尔“调处”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节全面内战爆发一、国民党发动全国性内战二、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三、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其失败四、国民党的“制宪国大”和“改组政府”五、“中美商约”的签订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六、中间路线的宣传及其破产七、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三节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一、解放军在各个战场转入战略进攻二、中国共产党夺取胜利的军事、政治、经济纲领解放区各项政策的实施三、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四、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民盟三中全会的召开五、中共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和各民主党派的响应第四节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二、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和国民党在政治军事上的挣扎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四、国共北平和谈的破裂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三种建国方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及其失败、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意义、中共建立新中国的方针和政策。难点:国民党、共产党、中间势力相互之间关系的演变、美国与国共的关系。第八章哲学科学文化思潮(理论讲授13学时)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宣传新道德,在文学革命的影响新文学的出现,新旧文化的争论,中西风俗文化共存共容,哲学、科学、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理解五四以来新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政治经济变迁对文化的影响;掌握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思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的发展趋向。讲授内容:第一节五四新文化一、批判旧道德宣传新道德二、新文学的出现三、东西文化的争论第一节三十年代的文化思潮一、“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三、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第三节哲学、科学、文学创作一、自然科学111 一、哲学二、社会科学三、文学创作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五四时期新旧文化的争论,三十年代的文化思潮。难点:新民主主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重点讲解,或组织课堂讨论,共同研讨,教师答疑等,活泼课堂教学。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3、教学辅助资料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历史资料片,增强教学内容的历史感。(二)实践教学1、实践要求社会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对有历史面貌和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2、实践内容(可根据条件选择以下的方式)①组织参观考察重要的历史遗迹、纪念馆等,请有关专家和知情者讲解有关历史问题。②就某个历史问题组织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三)作业或小论文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二次作业或小论文,严格规范作业或小论文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要对作业认真批改和讲评。(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开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本课程应在学完上述先修课程后开课。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1、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1 (二)教学参考书1、李新等.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英文名称:TheHistoryOfThePRC课程代码:BZ02105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5学分;90学时(理论讲授90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适用专业:历史教育111 修(制)订人:伍文浩修(制)订日期:2007年2月26日审核人:谭肇毅审核日期:2007年3月1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4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研究和阐述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也是中国通史的当代部份。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进程,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的历史责任感。(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能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技能,并达到如下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各个时期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2、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待当代中国社会先后继起的各个事件和现象,把握其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3、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史料,并掌握社会调查、历史调查和收集整理史料的能力。4、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5、初步掌握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本课程由理论教学、课堂讨论(质疑)、参观考查(社会调查)和写作课程作业等部份组成。这些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保证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导言(2学时)研究对象。教学目的和要求。研究概况。资料简介。第一章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8学时)(1949年10月——1956年9月)了解:共和国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11 理解: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共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掌握:统一大陆、巩固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和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和各项民主改革;“三反”、“五反”运动;三大改造及其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双百”方针;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讲授内容: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全国大陆的解放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整顿社会经济秩序三、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四、剿匪反霸,清除旧社会遗毒五、合理调整工商业与“三反”、“五反”运动六、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七、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工作的开展八、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九、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整党,《毛泽东选集》的出版第二节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贯彻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定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五、反对高岗、饶漱石反党分裂活动的斗争六、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的成就七、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八、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祖国大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意义;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开展的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的经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难点:我国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8学时)(1956年9月——1966年5月)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理解:十年探索中指导思想上的两种发展趋向。掌握: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111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三届人大与四个现代化;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社教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批判运动;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武装挑衅;援越抗美;中苏关系破裂;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讲授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提出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的新起点与中共八大的召开三、中共八大后的新探索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第二节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左”中的曲折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逆转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左”倾思想的泛滥四、对“左”倾错误的觉察与纠正,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五、庐山会议和“反右倾”,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第三节调整政策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一、农村政策的调整和八字方针的制定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四、七千人大会,各项政策的全面调整五、三届人大与四个现代化六、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十年建设的成就第四节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一、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进一步阐述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三、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第五节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一、1958年台海危机二、西藏平叛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四、反对苏美的霸权主义五、发展同两个“中间地带”国家的友好关系本章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难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第三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8学时)111 (1966年5月——1976年10月)了解:“文革”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及其造成的严重灾难;“文革”的深刻教训。理解:“文革”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掌握:“文革”发动的起因;五·一六通知;八届十一中全会;“一月夺权”;“二月抗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八届十二中全会;九大;九·一三事件;周恩来纠“左”;十大;批林批孔;“四人帮”组阁阴谋;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邓小平对各条战线的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讲授内容:第一节“文革”的发动与全国性的大动乱一、“文革”的酝酿和全面发动二、上海“一月风暴”与全面夺权“二月抗争”及其受挫三、国家政治制度被冲击和法制被践踏四、国民经济的动荡与恶化五、动乱局面中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第二节林彪集团抢班夺权周恩来的纠“左”努力一、中共九大的召开“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二、“斗、批、改”阶段的争斗三、林彪抢班夺权阴谋被揭露和策划武装政变被挫败四、纠“左”的努力及其中断五、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举步六、国防战线的斗争和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第三节曲折的全面整顿江青集团的覆灭一、中共十大后动乱再起二、批林批孔运动和“四人帮”的组阁阴谋三、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四、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五、“批邓、反击右翻案风”及其恶果六、“四人帮”的覆灭和“文革”的结束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严重危害;“文革”的性质和恶果。难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7学时)(1976年10月——1991年12月)11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理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共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新八字方针;“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方针;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方针;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基础体制改革;经济特区;国防建设和军队整编;多边外交;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十三大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段的基本路线。讲授内容:第一节在徘徊中前进一、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二、中共十一大和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三、以科教战线为突破口纠正“左”倾错误四、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五、放宽农村政策国民经济初步恢复第二节历史性伟大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三、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政治关系四、农村改革的兴起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六、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初步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加强七、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第三节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一、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三、整党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统一战线的新发展五、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六、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七、“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八、对外关系的发展与对外政策的调整九、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七五”计划的制定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111 一、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二、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开始三、1989年政治风波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四、继续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开始执行五、对外工作的新格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实现。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第五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17学时)(1992年1月——2000年12月)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九五计划的完成。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掌握:邓小平视察南方;中共十四大;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二十字”治国方针;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国“复关”谈判;科教兴国战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三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西部大开发战略;香港、澳门回归;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建设奋斗》;汪辜会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授内容:第一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一、邓小平视察南方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党和国家工作指导方针三、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二节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一、宏观调控的决策与经济“软着陆”的实现二、二十字治国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执行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金融、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实行111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六、“三讲”教育的开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八、军队建设的改革创新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第三节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定一、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与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的召开三、在经济和自然两大风险中确保经济发展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开始实施五、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波折六、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九五”计划完成和“十五”计划的制定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重要思想;中共十四大取得的重要成果。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增加讨论课、答疑课等教学环节。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采用电子教案等更先进的教学手段。3、教学辅助资料教学幻灯片、历史资料片、专题史料片、电影资料片等。(二)、实践教学1、实践要求社会实践、历史调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面貌和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2、实践内容视条件选择以下方式:①组织参观考察重要的历史遗迹、旧址等;②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③就某个历史问题组织社会、历史调查,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三)作业或小论文111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至二次作业或小论文,严格规范或小论文的形式和内容,并对作业或小论文进行认真批阅和讲评。(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本课程应在学完上述先修课程后开课。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1、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二)教学参考书1、黄修荣主编《中国20世纪全史》(当代部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编《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齐鹏飞、杨凤城主编《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10—2004.1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世界中世纪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世界中世纪史英文名称:TheMedievalHistoryofWorld111 课程代码:BZ0210620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4学分72学时(理论讲授72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适用专业:历史教育专业修(制)订人:张坚修(制)订日期:2005年1月23日审核人:罗爱林审核日期:2005年1月26日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5年1月28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世界中世纪史》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入门课和必修课。根据四年全日制本科教学的学制安排,该课安排在第二个学期,即一年级下学期进行讲授。(二)课程目的依据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系统地介绍古典世界结束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前漫长的中世纪的世界历史,也即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介绍中古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中所进行的坚苦卓绝的斗争及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揭示封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民族各地区历史的特殊性,揭示近代工业社会在封建制度范畴内的孕育和诞生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本课程教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科学理论和专业实践的多种训练,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强化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开放意识与交往意识,从而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学以上各级学校世界史课程教师工作岗位。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111 绪论(2学时)世界中世纪史学习的目的、意义等第一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公元前后亚欧大陆上的民族大迁徙及亚欧大陆历史的新变化,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4.思考题(1)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的情况是怎样的?(2)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它的灭亡有何教训?(3)日耳曼人建立了哪些新兴国家?(4)查丁尼进行了哪些恢复罗马帝国的活动?其成败原因如何?有何历史影响?第二章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朝鲜和日本封建时代的历史,重点掌握日本的大化改新及其历史意义。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唐代中国的高度文明111 新罗统一后的朝鲜日本越南儒学和佛教在东亚的传播4.思考题(1)日本大化改新主要有哪些内容?其影响如何?(2)幕府统治有何特征?(3)朝鲜是怎样进入封建社会的?朝鲜封建社会有何特点?(4)儒学和佛教在东亚的传播概况如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第三章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印度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重点掌握印度早期封建社会的历史及其特点,种姓制度,佛教的流传与印度教的兴起。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戒日王朝的兴衰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起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4.思考题(1)印度的农村公社有何特点?(2)印度教是怎样兴起?(3)封建前期印度的文化有何特点?(4)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概况及其影响第四章阿拉伯帝国(6学时)111 1.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古代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及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重点掌握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制度阿拉伯帝国的衰亡阿拉伯――伊斯兰文化4.思考题(1)伊斯兰教是怎样产生的?(2)伊斯兰教主要教义是什么?(3)倭马亚王朝的扩张过程及帝国建立。(4)阿拉伯的文化特征及地位如何?第五章 东欧封建诸国(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东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历史,掌握拜占廷封建制度的起源,重点掌握东欧封建社会的特点。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廷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拜占廷文化保加利亚基辅罗斯4.思考题111 (1)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拜占廷的发展特点(2)圣像破坏活动(3)基辅罗斯基督教化的过程及其后果第六章西欧封建社会(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历史,掌握法兰克王国及封君封臣制的起源,重点掌握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法兰克王国的形成与发展诺曼人在欧洲的活动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西欧政治西欧封建教会与封建文化4.思考题(1)查理·马特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何谓加洛林文艺复兴?(3)什么是封君封臣制度?(4)中世纪西欧城市有何特点?(5)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斗争过程是怎么样的?结局如何?(6)十字军东侵的过程及影响。第七章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蒙古世界帝国的历史情况,掌握主要汗国。2.教法提示111 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扩张征服蒙古帝国的分裂4.思考题(1)蒙古有哪几个主要汗国?(2)蒙古帝国统治对世界历史有何影响?第八章新兴伊斯兰教诸国(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伊斯兰教传入后南亚次大陆的历史情况,重点掌握印度德里苏丹的统治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印度  北非的伊斯兰教诸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4.思考题(1)德里苏丹国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2)阿克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如何?(3)德里苏丹国的宗教情况如何?(4)伊斯兰教的传入对印度历史有何影响?第九章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6学时)1.教学目标111 了解东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及特点,重点掌握捷克的胡司战争和俄国的兴起及沙皇制度的建立。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莫斯科公国的兴起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波兰和捷克4.思考题(1)东欧国家封建制度有何特征?(2)胡司运动是怎样的?(3)俄罗斯沙皇统治是如何建立的?第十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6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14、15世纪的西欧历史及其特点,重点掌握英法等级代表会议和国王的政府,英法百年战争和战后的英法政局。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阶级斗争的激化英法王权的强化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4.思考题(1)14、15世纪西欧封建危机的情况如何?(2)英、法等级代表会议的情形如何?(3)英法百年战争的经过和结局。(4)英法的王权是怎样得以强化的?(5)中世纪德国为何长期分裂?111 第十一章中南非洲和美洲(6学时)1.教学目标  中南非洲和美洲的文明发展概况2。教法提示教师重点讲授为主,辅以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上双边交流。3.教学内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美洲印第安文明4.思考题(1)中南非洲的各国发展概况(2)美洲古代文明发展特征第十二章亚洲国家的新变化  海上贸易的发达(4学时)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1、教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1)、充分介绍世界中世纪史以及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2)、营造师生互动场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结合世界中世纪史的自身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素养。2、作业:本课程以学生参加的三次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表现及其上次的材料作为作业。111 3、考核方式:本课程建议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在学生已经学完《世界古代史》上卷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在此过程中,辅之以《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文明史》等选修课进行学习。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考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2.主要参考书: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4、陈隆波、罗静兰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6、《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7、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8、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10、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2、马克尧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3、刘明翰主编:《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4、朱寰主编:《世界中古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1年版。15、于贵信:《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6、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7、恩格斯:《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8、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0、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1、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22、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1962年版。23、郭应得:《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4、杨真:《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79年版。25、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11 26、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7、李春晖:《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8、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9、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0、于可:《世界三大宗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1、(英)佩里·安德森著:《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下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33、(美)菲利普·李·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34、(比)亨利·皮朗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原版于1936年)35、(德)汉斯·维尔纳·格茨著:《欧洲中世纪生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K*H!DXzTvPsioeka:6>3@N)J%FZCWySuOqgmd9;5~1+M(I$EYAUwRtjpflb^8.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sjpflb^7>4`0-K&G#CXzTvPrhne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yTvPrhnda:6<2=M(I%FZBVxRtOqgmc8.4~1+L*H!DXAUwQsioelb^7>3@N)K&G#CWySvPrhnd9;6<2=MI$EYAUwR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H$EYAUwQsjpflb^7>3`0-K&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oflb^7>3@N-K&G#CWyT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L*H!DXAUwQsioekb^7>3@N)K&G#CWySuPrhnd9;5<2=M(I$EZBVxRtjpfmc8.4`0+L*H!DXzTwQsioeka:7>3@N)J%G#CWySuOqhnd9;5~2=M(I$EYAVxRtjpflb8.4`0-K*H!DXzTvPsioeka:6>3@N)J%FZCWySuOqgmd9;5~1+M(I$EYAUwRtjpflb^8.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sjpflb^7>4`0-K&G#CXzTvPrhneka:6<2=M)J%FZBVxRuOqgmc8;5~1+L*DXzTvQsioeka:7>3@N)J%F#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H!D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d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xSuOqgmc9;5~1+L*H$EYAUwQsjpflb^7>3`0-K&G#CWzTvPrnd9;5~2=M(I$EYAVxRtjpflc8.4`0-K*H!DXzTvQsioeka:6>3@N)J%FZ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G!DXzTvPrioeka:6<2@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111 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a:6<2=M(J%FZBVxRtOqgmc8.4~1+L*H!DYAUwQsioelb^7>3@N-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pgmc8.4`1+L*H!DXzUwQsioek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sjpflb^7>3`0-K&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oflb^7>3@0-K&G#CWyT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K&H!D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N)J%FZBVxSuOqgmc9;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ka:6<2=M(J%FZBVxRtOqgmc8.5~1+L*H!DYAUwQsioflb^7>3@N-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L*H!DXzUwQsioekb^7>3@N)J&G#CWySuPrhnd9;5<2=M(I$EYBVxRtjpb^7>4`0-K&G#C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a:6<2=M(I%FZBVxRtOqgmc8.4~1+L*H!DYAUwQsioelb^7>3@N)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pgmc8.4`0+L*H!DXzUwQsioeka^7>3@N)J&GBVySuOqgmc9;5~1+L*H$EYAUwQsjpflb^7>3`0-K&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oflb^7>3@N-K&G#CWyTvPrhnd9:6<2=M(I%FZBVxRtjqgmc8.0-K&H!DXzTvPrioeka:6<2@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N)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a:6<2=M(J%FZBVxRtOqgmc8.5~1+L*H!DYAUwQsioelb^7>3@N-K&G#ySuOqgmd9;5~1+M(I$EYAUwRtjpflb^8.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sjpflb^7>4`0-K&GCWySuOrhnd9;5<2=M(I$EYBVxRtjpflc8.4`0-L*H!DXzTvQsioeka:7>3@N)J%F#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H!D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d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xSuOmc8.4`0+L*H!DXzTwQsioeka^7>3@N)J%G#CWySuOrhnd9;5~2=M(I$EYAVxRtjpflc8.4`0-K*H!DXzTvQsioeka:6>3@N)J%FZ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G!DXzTvPrioeka:6<2@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hnd9;5~1=M(I$EYAVxRtjpflb8.4`0-K&H!DXzTvPsioeka:6<3@N)J%FZCWySuOqgmd9;5~1+L(I$EYAUwR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sjpflb^7>3`0-K&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oflb^7>3@0-K&G#CWyT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L*H!DXAUwQsioekb^7>3@N)K&G#CWySuP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N)J%FZBVxSuOqgmc9;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ka:6<2=M(J%FZBVxRtOqgmc8.5~1+L*H!DYAUwQsioflb^7>3@N-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L*H!DXzUwQsioekb^7>3@N)J&G#CWySuPrhnd9;5<2=M(I$EYBVxRtjpfmc8.4`0-L*H!DXzTw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a:6<2=M(I%FZBVxRtOqgmc8.4~1+L*H!DYAUwQsioelb^7>3@N)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pgmc8.4`0+L*H!DXzUwQsioeka^7>3@N)J&G#CWySuOrhnd9;5~2=M(I$EYBVxRtjpflc8.4`0-L*H!DXzTvQsioeka:6>3@N)J%F#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H!D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N)J%F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N)J%FZBVxSuOqgmc8;5~1+L*H$EYAQsioeka:7>3@N)J%G#CWySuOqhnd9;5~1=M(I$EYAVxRtjpflb8.4`0-K*H!DXzTvPsioea:6<2=M(J%FZBVxRtOqgmc8.4~1+L*H!DYAUwQsioelb^7>3@N-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pgmc8.4`1+L*H!DXzUwQsioeka^7>3@N)J&G#CWySuOrhnd9;5<2=M(I$EYBVxRtjpflc8.4`0-L*H!DXzTvQsioeka:7>3@N)J%F#CWySuOqgnd9;5~1*H!EYAUwQsioflb^7>3@0-K&G#CWyTvPrhnda:6<2=M(I%FZBVxRtjqgmc8.4~1+L*H!DXAUwQsioelb^7>3@N)K&G#CWySuPrhnd9;6<2=M(I$EZBVxRtjpgmc8.4`0+L*H!DXzTwQsioeka^7>3@N)JZBVxSuOqgmc9;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ka:6<2=M(J%FZBVxRtOqgmc8.5~1+L*H!DYAUwQsioflb^7>3@N-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L*H!DXzUwQsioekb^7>3@N)J&GBV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C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a:6<2=M(I%FZBVxRtOqgmc111 8.4~1+L*H!DYAUwQsioelb^7>3@N)K&G#CWuOqgmd9;5~1+L(I$EYAUwR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sjpflb^7>3`0-K&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c8.4`0-K*H!DXzTvQsioeka:6>3@N)J%F#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H!DXOqgnd9;5~1+M(I$EYAUxRtjpflb^8.N-K&G#CWyT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L*H!DXAUwQsioekb^7>3@N)J&G#CWySuPrhnd9;5<2=M(I$EZBVxRtjpfmc8.4`0-L*H!DXzTwQsioeka:7>3@N)J%G#CWySuOqhnd9ZBVySuOqm8.4`0-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pgmc8.4`1+L*H!DXzUwQsioeka^7>3@N)J&G#CWySuOrhnd9;5<2=M(I$EYBVxRtjpflc8.4`0-L*H!DXzTvQsioeka:7>3@N)J%F#CWySuOqgnd9;5~1=M(I$EYAUxRoflb^7>3@0-K&G#CWyTvPrhnda:6<2=M(I%FZBVxRtjqgmc8.4~1+L*H!DXAUwQsioelb^7>3@N)K&G#CWySuPrhnd9;6<2=M(I$EZBVxRtjpgmc8.4`0+L*H!DXzTwQsioeka^7>3@N)J%G#CWySuOrhnd9;5~2=M(I$EYAVxRtjpflc8.4`0-K*H!DXzTvQsioeka6<2=M(J%FZBVxRuOqgmc8.5~1+L*H!DYAUwQsioflb^7>3@N-K&G#CWyTvPrd9;5~1+M(I$EYAUwRtjpflb^8.4`0-K&G!DXzTvPri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C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5~1=M(I$EYAVxRtjpflb8.4`0-K&H!DXzTvPsioek6<2=M(I%FZBVxRtOqgmc8.4~1+L*H!DYAUwQsoeka:6<3@N)J%FZBWySuOqgmd9;5~1+L(I$EYAUwRtjpflb^7.4`0-K&G#DXz8.4`0-K&H!D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d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xSuOqgmc9;5~1+L*H$EYAUwQsjpflb^7>3`0-K&G#CW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DYAUwQsioflb^7>3N)J%FZ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G!DXzTvPrioeka:6<2@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zTwQsioeka:7>3@N)J%F#CWySuOqhnd9;5~1=M(I$EYAVxRtjpflb8.4`0-K&H!DXzTvPsioeka:6<3@N)J%FZCWySuOqgmd9;5~1+L(I$EYAUwR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sjpflb^7>3`0-K&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oflb^7>3@0-K&G#CWyT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L*H!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N)J%FZBVxSuOqgmc9;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ka:6<2(I$EYAVxRtjpflb8.4`0-K*H!DXzTvPsioeka:6>3@N)J%FZCWySuOqgmd9;5~1+M(I$EYAUwRtjpflb^8.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sjpflb^7>4`0-K&G#CXzTvPrhne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TvQsioeka:7>3@N)J%F#CWySuOqhnd9;5~1=M(I$EYAUxRtjpflb8.4`0-K&H!DXzTvPsioeka:6<3@N)J%FZBWySuOqgmd9;5~1+L(I$EYAUwR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H$EYAUwQsjpflb^7>3`0-K&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dka:6<2=M(J%FZBVxRuOqgmc8.5~1+L*H!DYAUsioeka:6>3@N)J%FZ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G!DXzTvPrioeka:6<2@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a:6<2=M(J%FZBVx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nd4`0-L*H!DXzTvQsioeka:7>3@N)J%F#CWySuOqhnd9;5~1=M(I$EYAUxRtjpfl^7>3@0-K#CWySuO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H!D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d9;5~1+L(I$EYAUwQtjpflb^7.4`0-K&G#DXSuPrhnd9;6<2=M(I$EZBVxRtjpgmc8.4`0+L*H!DXzTwQsioeka^7>3@N)J%G#CWySuOqhnd9;5~2=M(I$EYAVxRtjpflc8.4`0-K*H!DXzTvPsioeka:6>3@N)J%FZCWySuOqgnd9;5~1+M(I$EYAUwRtjpflb^8.4`0-K&G!DXzTvPri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CXzTvPrhneka:6<2(I$EYBVxRtjpfmc8.4`0-L*H!DXzTwQsioeka:7>3@N)J%F#CWySuOqhnd9;5~1=M(I$EYAVxRtj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WySuOqhnd9;5~1=M(I$EYAUxRtjpflb8.4`0-K&H!DXzTvPsioeka:6<3@N)J%FZBWySuOqgmd9;5~1+L(I$EYAUwRtjpflb^7.4`0&G#CWySuPrhnd9;6<2=M(I$EZBVxRtjpgmc8.4`0+L*H!DXzTwQsioeka^7>3@N)J%G#CWySuOrhnd9;5~2=M(I$EYAVxRtjpflc8.4`0-K*H!DXzTvQsioeka:6>3@N)J%FZCWySuOqgc8.5~1+L*H!DYAUwQsioflb^7>3@N-K&G#CWyTvPrhnd9:6<2=M(I$FZBVxRtjqgmc8.4`1+L*H!DXAUwQsioekb^7>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a:6<2=MI$EYAVxRtjpflb8.4`0-K&H!DXzTvPsioeka:6<3@N)J%FZCWySuOqgmd9;5~1+L(I$EYAUwRtjpflb^7.4`K&G#CWySvPrhnd9;6<2=M(I$FZBVxRtjpgmc8.4`0+L*H!DXzUwQsioeka^7>3@N)J&G#CWySuOrhnd9;5~2=M(I$EYBVxRtjpflc8.4`0-L*H!DXzTvQsioeka:6>3@N)J%F#CWySuOqgnd9;5~1=MH!EYAUwQsioflb^7>3@0-K&G#CWyTvPrhnd9:6<2=M(I%FZBVxRtjqgmc111 8.4~1+L*H!DXAUwQsioekb^7>3@N)K&G#CWySuPrhnd9;6<2=M(I$EZBVxRtjpfmc>4`0-K&G#DXzTvPrhneka:6<2=N)J%FZBVxSuOqgmc8;-K&G#DXzTvPrhneka:6<2=M)J%FZBVxSuOqgmc8;5~1+L*H$EYAUwQsipflb^7>3@0-K&G#CWzTvPrhnda:6<2=M(J%FZBVxRtOqgmc8.4~1+L*H!DYAUwQsioa:6<3@N)J%FZCWySuOqgmd9;5~1+M(I$EYAUwRtjpflb^7.4`0-K&G!DXzTvPrhoeka:6<2@N)J%FZBVySuOqgmc9;5~1+L*I$EYAUQsioeka^7>3@N)J&G#CWySuOrhnd9;5<2=M(I$EYBVxRtjpflc8.4`0-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oflb^7>3@0-K&G#CWyTvPrhnd9:6<2=MI$EYAUxRtjpflb^8.4`0-K&H!D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c9;5~1+L(I$EYAUwQtjpflb^7.4`0-K&G#DXzTvhnd9;6<2=M(I$EZBVxRtjpfmc8.4`0+L*H!DXzTwQsioeka^7>3@N)J%G#CWySuOqhnd9;5~2=M(I$EYAVxRtjpfl^7>3`0-K&G#CWzTvPrhnda:6<2=M(J%FZBVxRtOqgmc8.5~1+L*H!DYAUwQsioelb^7>3@N-K&G#CWySySvPrhnd9:6<2=M(I$FZBVxRtjpgmc8.4`1+L*H!DXzUwQsioekb^7>3@N)J&G#CWySuOrhnd9;5+L*I$EYAUwQsjpflb^7>4`0-K&G#CXzTvPrhndka:6<2=M)J%FZBVxRuOqgmc8;5~1+L*H!EYAUwQsioflb^7>3@0-K&G#CWyTvqgnd9;5~1=M(I$EYAUxRtjpflb8.4`0-K&H!DXzTvPrioeka:6<3@N)J%FZBWySuOqgmd9~1+L*H!DXAUw1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