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ID:25882689

大小:182.00 KB

页数:59页

时间:2018-11-23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4页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从苏轼的《诸葛亮论》看语文试题》从苏轼的《诸葛亮论》看语文试题——透过这道题出毛病的现象,说明什么?宝泉岭高级中学语文组董汉生原创这次高三第三次月考的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是苏轼的《诸葛亮论》,其中的第四段内容如下: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涉及的相关试题是一道选择题,其中的D项被认为是正确的

2、判断。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关于第四段的译文和理解,给出的参考答案的译文完全引自百度百科,如下: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对于这道

3、题我认为这个选项和原文给出的译文有很大的问题,译文译得很差甚至说完全扭曲了作者的意思,D选择项的说法也完全错误。我给出的译文如下: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帝、灵帝(笔者注:不是明君而是昏君)之后,不应该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笔者注:吕温认为孔明不该这么做,言外之意孔明这么做了),(吕温)想让孔明向天下之民广播公告,暂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笔者注:吕温作为一名校书郎,以上只是在谈论历史人物时候的事后诸葛亮或者说马后炮而已。)(笔者注:以下是苏轼对于吕温看法的批评性看法)不知道蜀

4、和魏相比,果真有用来大大的超过魏国(的实力)吗?如果没有用来大大的超过魏国(的实力),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笔者注:前者意味着“害汝吾诛之”是空话,后者意味着“曹氏利汝吾事之”是空话),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呀,这(吕温给诸葛亮出的提高名望的办法)是一个书生的看法,只能说说而没什么实际用处。请读者仔细比较我的译文和百度百科的译文,思考我的想法。注意原文段落中“不可”“欲其”“有以大过之”“无以大过之”“此书生之论”等句的翻译。实际上,苏轼的《诸葛亮论》的全文结构应该是这样的(原文见附录),

5、开头提出观点“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第二段论证了孔明该仁义时不仁义,第三段论证了孔明该诈力时不诈力,二三段正面论证了观点,而第四段是在驳论,驳斥历史上他人对于孔明的看法,以显示苏轼自己的诸葛亮论最正确。如果我的这种分析正确,则最后的一句“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应该是否定吕温,而非作者自谦。基于这种认识,那个D项错误是多么明显,甚至连“第四段总结全文”也谈不上。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试卷都是一样的原文一样的译文?甚至试题和答案都是一模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我的分析和我的质疑有道理,那么不得

6、不让人怀疑语文试卷的严肃性科学性在哪里?这是一道不起眼的小题目,某一位学生被考到的概率极低,但是一旦它成为试题,就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刚才的那道题,答案应该是D项,可是答案却是我认为不该选的C项。这对与不对之间,带给学生的影响极大。语文试题有时候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自来如此,大概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可靠的对与错,语文教师同仁们就依靠“专家”的解析,以防自己背上责任。当然,若是那“专家”时时刻刻在极为认真的严谨的对待文章,那一切还好;否则,一旦某专家出现一点疏漏之处,其他语文教师多又不敢反对,然则这样一篇译法有误的文字和以及有

7、问题的试题便在各个学校的各种考试试卷中随机的出现了,不时的打击着一些有思考心的老师和学生。在我校,对于这道选择题和相关文字的翻译,居然有些教师严格维护着答案,让我费尽唾沫星子也于事无补,最终也没能改掉答案。附录原文和译文(摘自百度百科或者说许许多多的各种试卷)《诸葛亮论》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

8、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