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

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

ID:25912454

大小:8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3

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_第1页
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_第2页
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_第3页
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_第4页
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_第5页
资源描述:

《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居阅时钱怡(1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7;2苏州园林博物馆215000)不久前,苏州耦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尚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经过对耦园的研究,发现其布局是主人运用易学原理的结果,这在以“师法自然”为圭臬的苏州造园史上,实属仅此一例。这一新发现丰富了耦园的文化解释。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关键词易学耦园布局文化遗产BookofChangesandSuzhouOuyuanLayoutJuYueshiQianYiAbstractAsarep

2、resentativeofSuzhouclassicalGardens,SuzhouOuyuanstronglyrequiresourattentiontofurtherresearchofitsprofoundculturebackgroundafteritwasapproveditsapplicationofworldculturallegacybyUN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UNESCO)recently.Atpresent,extensiveresearchworkshowthatthelayo

3、utofOuyuanisthefruitofapplyingBookofChangesingeniouslybyitsowner.ThenewdiscoveryenrichestheexplanationtoOuyuanCulture,whichstandsOuyuanastheonlyexampleforitssophisticatedarrangementinSuzhouwheretheworshiptonatureisthemostimportantguideline.Greatattentionshouldbeattachedtoitsmostcherished

4、uniqueculturaltreasure.KeywordsBookofChangesOuyuanLayoutCulturalLegacyAuthorJuYueshiBornin1955AssociateProfessorHumanityandCulturalCollege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anYiBornin1950ViceCuratorSuzhouGardensMuseum“师法自然”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最高境界。拙政园初建,依据原来地形,“稍加浚治,环以林木”。留园中部,土阜之上建“闻木樨香轩”

5、,上下回廊依势而建,起落跌宕,坡度陡削不设踏步,以至年迈者难以单独步行。古代大户官僚住宅,必座北朝南,苏州私家园林,所建园门并非一律朝南,而是因地制宜,随势定向。今天大家熟知的名园中如沧浪亭门朝北;艺圃门朝北;怡园门朝东。更有许多年久失修,隐于小巷之中的昔日私家园林,其门朝向也是依街巷方向而定,东南西北皆有,与一般民宅并无二致。-7-然而,耦园布局一反苏州古典园林建园法则,刻意讲究方向、位置。作为园林要素的建筑、山石、水池、树木等均体现出精心的安排,蕴含着易学原理,这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史上是一个极罕见的例子。耦园主人沈秉成号听蕉,自名老鹤,自称先世为一鹤。平生喜读佛道之

6、书,又好扶乩之术。他的先祖沈炳震专攻古学,与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过从甚密,其中刘墉有亲笔对联一副相赠,联曰: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沈秉成在耦园落成后,将先祖保存的这幅对联置于城曲草堂东面小书斋内,印证了沈秉成是一个喜探究易学的人。也说明耦园布局中蕴含的易学原理决非偶然为之(传统文化的不自觉流露或巧合),而是园主人有意为之的结果。易学法则用于私家园林建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下文就耦园布局与易学的关系作一探析。(一)建筑的方位并不是随意而定,除了考虑向阳、高爽、通风等因素外,还有更多的信仰成分决定着建筑方位的选择,即建筑中蕴含

7、的空间要素与神秘观念有关。影响方位的神秘观念最初来自人们对自然的观察,特别是对太空的观察,李约瑟深刻地指出:“……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散布于田庄中住宅也都经常出现一种对‘宇宙的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确实,中国古代人非常喜欢观察天象,并发挥想象力把星象与图腾形象作联系,然后引入日常生活,把现实生活归为宇宙的一部分,自觉接受宇宙的支配。“四象”就是典型一例。殷代前后,人们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天空的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七颗星想象为鸟;把东方天空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颗星想象为龙;把西方天空的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