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

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

ID:25933421

大小:6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3

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_第1页
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_第2页
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_第3页
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_第4页
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身份犯及其共同犯罪-->第一章身份犯基本原理的探讨1.1身份与身份犯界定的误区及其合理认定准确认定身份的概念是界定身份犯概念的前提。刑法中的身份与身份犯的身份,在刑法学中属于特殊的主体问题。但是在我国刑法典总则当中并没有关于这两类身份这个概念的清晰界定,这样就导致了众多学者对身份犯这一概念有着较为模糊的理解。尽管我国的通说认为:“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人身方面的特定资格、地位或状态,概言之,法律明文规定的对定罪量刑具有影响的一定的个人要素,是刑法中的身份”。3从表面上看,我国对身份的定义与国外的也基本无差。4但是,我们无法透过这一形式上的定义来准

2、确把握在刑法的中身份与身份犯的身份的具体范围与区别。在谈到以下具体问题时,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未成年人,聋哑人,盲人,精神病人,累犯以及再犯是属于身份犯的身份还是属于刑法中的身份?有的学者在论及不纯正身份犯的时候谈到:“根据刑法第19条的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行为人的这一特定身份并不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但却影响到刑罚的轻重,因而这些人实施的犯罪也属于身份犯。”5可见,论者在这里认为盲人等也属于身份犯的身份,这样就不当扩大了身份犯的身份的范围,导致了所有的犯罪都是身份犯,使得身份犯的研究丧失了意义。犯罪目的等主观要素对定罪量刑有影响,也

3、是特定之个人要素。那么是否能把其纳入身份犯的身份去讨论呢?对于犯罪目的等主观要素,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不属于身份犯中的身份,可见,在认识主观要素的时候,我国学者也承认不是所有的个人之要素都属于身份犯的身份的范畴的。3、犯罪对象的身份也是定罪量刑需要考虑的要素,其是否属于身份犯之身份的范畴?陈兴良教授认为:“法律明文规定的对定罪量刑具有影响的个人要素,是刑法中的身份。主体身份和对象身份是身份的一种分类形式,其中,主体身份是犯罪主体所具有的特定身份,对象身份是犯罪对象所具有的特定身份。”6陈兴良教授在这里使用了刑法中的身份这一概念,把对象身份也放入“共犯与身份”这一环节去讨论。这会使得原本

4、属于非身份犯项下的犯罪也纳入身份犯之中,例如将强奸幼女纳入不纯正身份犯的范围,但是这样对研究共犯与身份的关系并没有意义,反而还会制造混乱。其实,刑法中的身份与身份犯的身份是母项与子项的包含关系,但是,其它们包含的边界有多大,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的区分意义和区分背景中去寻找。........1.2身份犯的处罚依据刑法缘何要对特殊身份者的一些行为单独规定出一些特殊的罪名和刑罚,则是我们要讨论的身份犯的处罚依据问题,在了解身份犯的处罚依据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犯罪的处罚依据是什么,因为身份犯和非身份犯作为一对根据主体构成的特殊性而在犯罪这一项下的所划分的犯罪类型,我们只有先明确

5、了犯罪的处罚依据,在犯罪的处罚依据这一基础之上去区分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的处罚依据才不会出现偏差。身份犯是一种犯罪类型,要研究身份犯这类犯罪的本质,就要先从犯罪的本质出发,这样才能不会出现偏差。本质,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形体,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讨论犯罪的本质的目的是研究犯罪的处罚根据从而为行为入罪与刑罚执行提供正当性。关于犯罪的本质,由于在刑法基本立场上有着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根本对立,从而导致了犯罪是法益侵害还是规范违反的争论。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是刑法中最原始、最宏观的课题,其贯穿着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刑法分则中各个犯罪的方方面面。篇幅所限,在此只做简要评析。..

6、........第二章身份犯之正犯辨析关于身份犯之正犯的认定存在着以下四个疑难问题:其一、无身份者利用有身份者,利用人能否成为身份犯的正犯?其二、有身份者利用无身份者,谁是正犯?其三、在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行、相互帮扶与协助的场合,无身份者能否成为身份犯罪中的正犯?其四、在幕后谋划的场合,无身份者策划但不执行能否成为正犯?有身份者只策划而无身份者只施行时,无身份者能否认定为正犯?以上的四个问题中,前两者可以概括为身份犯之单独正犯的认定问题,后两者可以概括为身份犯之共同正犯的认定问题。在了解这两类问题之前,必须要厘清何为正犯,我国刑法没有正犯和共犯这一对概念,只有主犯与从犯这一对

7、概念,因此,这里就要求我们了解国外划分共同犯罪人的方法与目的与我国有何不同,对我国是否有着借鉴意义和借鉴空间,这样才能对身份犯之共同犯罪中的不同情况有个体系性的把握。2.1扩张的正犯概念与限制的正犯概念的困境与出路扩张的正犯概念支撑着单一正犯体系,由此对共同犯罪人的划分不再认定正犯与共犯,而是直接依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过程中的作用大小认定主犯与从犯,此乃对共犯人使用了作用分类法。限制的正犯概念支撑着分离正犯体系,对共同犯罪人划分出了正犯与共犯,此乃分工分类法,正犯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