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

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

ID:26115439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4

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  _第1页
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  _第2页
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  _第3页
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  _第4页
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考政治命题的新变化及复习对策[内容摘要]株洲市中考思想政治命题自2004年以来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和创新,表现为(一)命题指导思想创新;(二)试题表现形式新颖;(三)题材新颖,时代感强;(四)评价机制创新。新的考标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中要有新的对策:(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二)抓住主干知识,突出能力培养;(三)抓住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关键词]创新能力株洲市中考思想政治命题自2004年以来,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和创新具体表现如下:(一)命题指导思想创新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升学考试改革的指

2、导思想:升学考试改革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市两年来的中考思想政治命题逐步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淡化机械记忆,明确提出“让死记硬背者得不到分”,从考查能力的角度命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突出了对考生理解、分析、综合运用以及表述能力的考核。这一转化显然十分必要:死记硬背,它只能让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背离了政治课教学的初衷,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事

3、实表明,能背并不等于学生真正理解了,而当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它。同时,命题的立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题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大导行力度。例2004年中考卷第23题,“在日常生活中,不利于环保的行为是哪一项”,2005年中考卷第14题,“初中生小刘开展社会调查,就当地‘六合彩’赌博蔓延问题给本市市长写了一封信,请评价小刘的行为。”上述二题就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应当怎样做”,这样的立意作用就在于加强导行。事实上

4、,“知行脱节”的现象如果不扭转,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二)试题表现形式新颖这两年来本市中考试题一改以往的僵化刻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图文并茂。图表题着重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分析图表,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图表反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例2005年中考卷第25题,“美国、日本、中国科技实力对照表和符合科学素养人口比例表”,着重考查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对比分析,理解图表实质,从而揭示我国目前科技实力不强,人口素质偏低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树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意识。漫画题风趣幽默,生动直观,富有哲理,例2004年中考卷的漫画《水井为何越挖

5、越深》、2005年中考卷《致富途径》、2005年新课程卷的《美入侵伊拉克缘由》,都能很好地起到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领悟能力。探究活动题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有较大的灵活性,允许和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和解答,答案不唯一,而是呈现多元趋势。例2004年中考卷第30题,“就温总理为农妇熊德明讨工资发表评论”,此题为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对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三)题材新颖,时代感强两年来的试题一般都以当年度发

6、生的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2004年中考卷,“修改宪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三农问题、台湾问题、神五飞天”等重大时政相应入题。2005年中考,“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和谐社会、《千手观音》、科教兴国”等重大时政相应入题。取材时政化,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紧密联系重大的社会生活实际,沟通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四)评价机制创新具体表现为试卷考评标准方面,出现了以下变化:一是由采点给分向采意给分转变。采点给分,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压抑学生思维,而采意给分,有利于

7、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答案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所提问题,只要言之有理,都可给分。三是增设激励分,允许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标在变,考标在变,若还是停留在以往的“上课讲条条——下课背条条——考试默条条”的老路上,肯定是行不通的,新的考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复习中要有新的对策。(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中考以考查能力为主,但能力来源于对基础知识扎实、灵活、熟练的掌握。试题的形式万变不离其宗,最后都要回归到教材的基础知识。因此,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只有通过理解记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自如

8、,才能对某些社会现象或时政热点进行说理、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储存、运用能力,不但做到理解透彻,还要能融会贯通相关知识。(二)抓住主干知识,突出能力培养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