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

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

ID:26284738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6

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_第1页
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_第2页
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_第3页
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_第4页
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文/徐晓东【摘要】有效利用“课堂意外”,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关注实验教学中“意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利用实验教学中的“意外”,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正确对待实验教学中的“意外”,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对于意外之后的学生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进行选择,善于进行整合和提炼。..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堂意外;生成资源一节课上,老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完成这些目标分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

2、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等等。而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意外”,很多教师常常用“这个问题课后再单独给你讲解”、“这个问题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个问题到以后再研究”  重视实验教学意外,促进课堂资源生成文/徐晓东【摘要】有效利用“课堂意外”,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关注实验教学中“意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利用实验教学中的“意外”,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正确对待实验教学中的“意外”,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对于意外之后的学生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进行选择,善于进行整合和提炼。..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堂意外;生成资源一节课上,老师能

3、很好的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完成这些目标分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等等。而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意外”,很多教师常常用“这个问题课后再单独给你讲解”、“这个问题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个问题到以后再研究”等言语来搪塞,从而保证按既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和课程改革深入的今天,存在了较大的冲突。化学学科注重实验的探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

4、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的“意外”不可避免,我们不应再只为完成某节课的教学计划而拒绝这类“意外”,而且应该有效利用这些“意外”生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下,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课堂意外事件的一些看法。一、关注实验教学“意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实验教学中,任课教师开出实验通知单,实验员给你准备了实验器材,由于实验的操作环节中出现失误,学生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的发生,作为我们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种失败。老师也可以把这种失败看作一种生成,并加以正确对待。比如在做“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学生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时

5、,没有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学生很吃惊,重复实验还是得不出真确的结论,由于上课前没有考虑到这一现象,对实验出现的突发事件准备不足,这节实验课只好草草收场,只好设置了为什么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的问题结束了这节课的实验教学,课后我就觉得石灰水放置时间太长了,就新配置了石灰水,第二天的化学课上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实验,学生还是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的实验又一次失败了,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对实验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处理,正在这焦急时分,我发现学生做实验的锥形瓶中还在不断的冒着气泡,而且盐酸不断的随气泡冲出瓶外,这时我发现是盐酸搞的鬼,然

6、后让学生从新实验,提醒学生对药品的用量要求,学生终于获得了实验的成功,于是我因势利导提出了“检验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时,影响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因素有哪些?”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从装置的选择、药品的用量、药品的浓度、产生气体的纯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堂的意识增强了,上课的效率也高了。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同学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

7、的效果。二、利用实验教学“意外”,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例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学生按照书本的要求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捂容器的外壁,看到浸没在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就认为装置不漏气,但学生还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在实验过程中,待等到瓶内温度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花的时间很长,瓶内压强变化很大,总会有少量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中,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学生知道原因后,讨论起如何让装置更密封,从瓶塞与瓶口、橡皮管与玻璃管的连接处着手考虑,提出瓶塞与瓶口的

8、部位涂上凡士林,橡皮管与玻璃管的部位用细铁丝绕紧,而且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