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ID:26362535

大小:57.0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6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_第1页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_第2页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

2、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

3、得酩酊大醉。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三国

4、归魏,司马氏专权,曾经的宏谋远图、血撒沙场化作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没有了乱世枭雄,取而代之的是将权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小人。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中,无数文人墨客选择了逃避现实,而将宝贵的生命耗费于空谈玄学、追求虚幻中的长生不老之上。陶渊明这等隐逸之士的诞生似乎是时代的必然,然而我们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同时代、同阶层人物的精神与思想。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而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他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5、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这年冬因母亲病逝,便回寻阳举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又请求

6、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至于这次辞去县令的原因,《归去来兮辞》说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这次辞官,便是陶渊明一生命运的重大转折,从此他再未入朝为官,而是专心守住一方寸土,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陶渊明远离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躬耕自资”,恣情与山水之间,忘却对于现实黑暗的失望之情,他爱菊,便在宅边遍植菊花;他嗜酒,而且每饮必醉;他好读书,却又不求甚解。他的思想与行动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

7、太多的不同,而他又不似与他同时代的某些文人那样放荡不羁、抛弃一切礼法;陶潜绝对不会赤身迎客,绝对不会与金石为伴,更不会向往长生不死。他仅仅出于现实的失望,更出于自己独特的志趣,而放弃了出仕的道路,他看轻生死,不计得失,安贫乐道;但从他归隐后的一些诗文上仍可看出他对于“俗世”的关注,可以说,他的思想的根基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却又融会了道家的老庄哲学,但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正因为陶渊明远离政治,接近劳动人民,才使他的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在文艺形式上,都走

8、着与当时贵族化的文坛相反的道路。他反对剥削,歌颂了劳动,并身体力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