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如何报道

灾难如何报道

ID:26385313

大小:433.50 KB

页数:77页

时间:2018-11-26

灾难如何报道_第1页
灾难如何报道_第2页
灾难如何报道_第3页
灾难如何报道_第4页
灾难如何报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灾难如何报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灾难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媒体操作实录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李梓新www.cnmedia.orgtonylizixin@gmail.com前言:灾难报道推动中国媒体进步2008年5月的四川大地震,令全世界震动。率先行动起来的,是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灾难报道本身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很多题材没有被挖掘。作为个体的新闻从业者所积累的灾难报道经验也没有被规范地整理、总结、传播乃至共同讨论,更无法在广泛意义上做普及和熏陶。随着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出现,媒介作为

2、公众力量在其中的角色凸显,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SARS到禽流感,从2008年初的雪灾到年中的大地震,可以说,灾难报道的概念已经在中国开始成型,其进步直接推动了中国媒体的进步。四川大地震,不仅使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进一步觉醒,也使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达到空前的高度。然而,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奔走在前线的记者必须具备充分的科学知识以及实战经验,才能最大化地体现报道价值,传递灾区呼声,同时也确保新闻从业者自身的安全。所以,我们总结了2004年底南亚海啸后国内外记者的报道经验,以及这次地震报道中主流媒体的报道经验,再加上美国德特灾难新闻

3、研究中心(DartCenter)数年来所总结的美国新闻业灾难报道的先进经验。作为中国第一本可供借鉴的灾难报道参考书提供给中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学生以及其他一切关心此领域的社会人士。也作抛砖引玉之用,期待有更多的关于灾难报道的专业探讨不断出现。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致力与和中国新闻界一起,共同探讨中国灾难报道的发展。2005年3月,南亚大海啸刚过三个月,一个由各国媒体参与海啸报道的编辑记者所组成的学术研讨会便在汕头举行。那是中国大陆媒体学术界第一次举办的关于灾难报道的大型研讨会。而今年10月,就在四川大地震过后五个月,长江

4、新闻与传播学院又在汕头举办了灾难性报道高级研讨班。来自中国国内参加此次地震报道的数十家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齐聚汕头,共同探讨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面前,新闻人的使命和担当,并总结经验教训以供后来者参考。面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人类所知晓的秘密还是显得渺小。而新闻工作者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如何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将永远值得探讨。而在中国的新闻环境下,灾难报道的突破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带着勇气的突破也必将推动中国媒体在21世纪的发展和前进。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婉莹2008年12月四川地震媒体操作实

5、录在这个部分里,我们将看到来自12家中外媒体的主编、主任和记者们对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的回忆和感想。我们将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反应,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不分国界、种族和肤色。在灾难面前所有新闻人的心都是共通的。这是一场空前的新闻战役,所有媒体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新闻又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不同的媒体又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值得我们总结和分析。在这个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21世纪经济报道》的北京特稿部主任杨磊是如何出生入死,在第一时间赶到北川中学和北川县城的地震现场,并在四周死寂,黑漆漆只有一点亮光的北川县城

6、里面住了一夜。他还坐过失事飞行员邱光华的飞机,他说他这次第一次在采访中哭了,是因为和茂县的孤儿一起在直升飞机上,看到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便是永别。《财经》杂志高级记者李虎军是如何协调前方与后方之间的联系,协调快新闻与深度报道之间的关系,协调网络和平面媒体之间的协作。《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陈江是如何深入到北川,写下《灾后北川残酷一面》这篇在5月份流传甚广的报道。并讲述被网友上称为“史上最牛官腔”一事的由来。《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恺是如何克服自己的愤怒和不平静,克服自己心理的极端状态,回到记者的本职上,发出现场报道。《中国新闻周刊

7、》科技部主任方玄昌是如何从经历北川县城现场所带来的巨大震动中走出,反思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和职业的冲突,并作出其自己的选择。同时,他也反思了中国媒体的科学报道。《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中心主任魏海波是如何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坐镇成都,指挥着南都前方数十人的报道队伍,他们甚至成立了“航拍组”。而在哀悼日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自己一岁的儿子。凤凰卫视新闻采编总监吕宁思是如何在新的媒体报道形势下面对挑战,在人力物力财力均不及CCTV的情况下,如果做出自己具有差异性的特色报道。《亚洲周刊》主编邱立本是如何从全球华人的角度来看待地震,如何从历史角

8、度来看待地震中催生的中国公民社会,如何面对中国新闻报道新格局的挑战。路透社女记者LucyHornby是如何以一个女性以及外国人的视角,深入灾区,记叙她眼中的地震惨状。经历过云南丽江地震的她对灾民的遭遇感同身受,在采访时经常止不住流泪。《华盛顿邮报》北京中心首席记者Edwar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