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

ID:26691272

大小:2.53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8-11-28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_第1页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_第2页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_第3页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_第4页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shenyue@bnu.edu.cn沈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纲要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制度的变迁第二章从计划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章中国模式与强政府第四章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制度的变迁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初形成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体制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资本主义形成的“自然历史过程”:先自发形成体制,后有描述性的理论社会主义形成的“人为过程”:先有理论,后按理论构建体制批评传统社会弊端,设计出理想社会的蓝图宣传动员群众,组织政党,用革命方式夺取政权利用政权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因理论先于实际,需

2、要根据实践调整不断理论和改革体制二、马恩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共产主义的人本主义理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社会“三阶段”理论自然经济社会:人身依附关系商品经济社会:消除人身依附,但把人异化成财富的奴隶产品经济社会:个人真正成为自己与社会的主人实现人本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本共产主义的表现:由于不能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等任何生产要素作为个人私产,在分配制度上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发展演变一、马恩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认识的变化《哥达纲领批判》(1875)形成的历史背景《批判》的核心

3、内容:将早年的共产主义一分为二共产主义一阶段论:完全排斥私有制与商品经济,在分配上实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两阶段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在低级阶段由于存在有限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分配上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承认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制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实质是一种不存在商品货币的商品交换关系二、苏联模式中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认识的发展演变1、“军事共产主义”时期(1918-1920):按马恩构想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由于取消了商品交换,割断了城乡交流正常渠道,城市中“面包没有了”由于农民的反对,苏维埃政权陷入危机2、“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20年代中期

4、):在实践中引入商品经济恢复了城乡交流,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但未解决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3、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920年代中期-50年代初):围绕经济体制选择的论战(20年代中期)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主张: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主张: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模式,其关键是:国家替代资产阶级职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计划替代市场分配资源,实现国家工业化争论以斯大林的主张占上风而告终结高度集权体制的形成(20年代末)1928年苏联颁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工业化蓝图1929年开始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化剥夺了个体

5、农民的经济决策权,保证资源按照计划规定的价格流向重工业部门斯大林模式的实质:利用计划动员资源的特殊能力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上与理论上的成熟(50年代初)利用大危机西方过剩资本、技术与人才,经卫国战争洗礼,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在苏联工业化进程(几个五年计划)中日臻成熟对苏联工业化与计划体制实践的总结: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52),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与实施计划经济的蓝本4、20世纪50至80年代:对高度集权计划模式的改革改革的背景: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商品匮乏、缺乏技术更新能力、国富民穷……低效率与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恶性循环改革的实质:

6、在不触动计划模式基本框架前提下,通过增加市场因素来增进效率5、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计划模式而转向市场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一些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些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进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时期(1956-文化革命)1、高度集权计划模式的建立与调整建立:“一化三改造”(1956)目标:工业化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义改造: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对个体农民的社义改造:集体化(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体化向共产主义经济体制的冒进(1950年代末)原因:“一化三改造”

7、的成功、反右运动目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调整时期(1960年代初-1970年代中):回到56年的体制城乡体制调整:农村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二、市场取向改革时期(混合体制时期,1978-1992)2、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2)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1982-1984)4、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实践中的混合体制(1984-1992)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200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00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