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

ID:26903226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_第1页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_第2页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_第3页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_第4页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设计摘要:指出了随着全球化信息交流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建造技术的进步,城市风貌逐渐趋同,一定时期内的建筑产物忽视了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特征和以当地材料为基础的的传统技艺,地域性建筑也逐渐流于形式。基于气候条件对当地建筑的影响,分析了气候条件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选取典型地域性建筑,探讨了建筑与当地气候的联系,以期引发设计者对地区气候条件的重视。中国7/vie  关键词:气候条件;地域性;建筑设计:居住建筑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1674-9944(2017)6-0176-02  1引言  建筑的诞生实质是人类与自然抗争

2、的结果,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反映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筑发展的初期,气候是影响建筑形态风格的重要因素,建筑因各地区气候的不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和模式,形成了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迥异的气候催生了南北方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然而,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技术的进步,新时代建筑的地域性逐渐被忽视,或是流于表面,城市面貌逐渐趋同。而与自然对抗的方式变为对能源的过度使用,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转暖、自然灾害频发,使人们开始反思新技术及能耗对自然造成的损害。21世纪,探寻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形式重新引起了设计者的关注。  2源于气候的建筑设计观  

3、建筑自诞生起便与气候息息相关,古人为适应气候的变化“挖地建穴,构木筑巢”,以寻求舒适的居住�鏊�。因此,从本质上说建筑是人类为适应气候环境,改善生存方式的一种尝试。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无不关注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莱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强调了气候对建筑的重要影响。其将建筑美的形态和谐地融入到了环境中。同样是建筑大师之一的勒・柯布西耶在其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对于气候的关注。例如其在印度的作品便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用独特的建筑语汇创造了适应当地气候特征的新风格。以此为启发,路易・康在孟加拉首都达卡的政府建筑群便巧妙的将建筑物与自然气候的矛盾融入到建筑空间和形

4、式的设计中。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受当地传统建筑启发,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念。  进入21世纪,以维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生态“高技派”发展迅速,与生物气候地方主义不同的是生态“高技派”主张创造舒适、健康的人工环境,其对建筑微气候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的高要求上,从技术层面实现“人”对于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1]。  3气候条件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性建筑的自然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它决定了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其形式的差异正是建筑所处气候区气候特征的反映。  3.1对建筑形态产生影响的气候因素  3.1.1日照与太阳辐射  

5、日照与太阳辐射是居住类房屋建造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其直接影响着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问题。不同气候区为应对日照与太阳辐射的影响对建筑形式作出了不同的改造[2]。例如热带地区通常将房屋建的高大厚重且常采用开高窗、小窗的方法减少太阳辐射,通过出檐、棚架、廊道等方式减少太阳直射,建筑群体多紧凑布局,以争取较多的阴影空间[3];而寒冷地区却恰恰相反,为使室内温度升高,建筑要尽可能多地收集阳光。  3.1.2温度、湿度  温度及湿度是直接改变建筑舒适度的又一关键因素,极端气候区多采用特殊建筑形式调整温湿度。例如干热地区多采用封闭内向,形体厚重的建筑形式应对其昼夜温差大,高温低湿的

6、问题;相反,高温高湿的湿热地区建筑则需注重通风散热以改善其常年潮湿闷热的环境特点;而寒冷地区的居住类建筑,保暖成为其设计建造的重要原则。  3.1.3风  风往往通过影响温度及湿度影响建筑舒适度。不同气候区多利用相应建筑形式调节建筑周边风环境以改善建筑舒适度。例如干热地区建筑常设置高耸的透风构件,或利用建筑周边水体和阴影产生温差,引导空气的流动,以降低室内温度。湿热地区常通过屋顶开高窗的方式增加通风以达到降温效果。而寒冷地区,建筑物的避风处理尤为重要。半球形建筑形式能够有效减弱气流对建筑的不利影响。  3.1.4降水  雨水对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第五立面。例如雨水

7、极少的干热地区常利用屋顶集水,因此其建筑多为平屋顶;而雨水丰沛的湿热地区,为防止雨水内溅且能够快速排水屋顶多采用大挑檐的陡坡形式;而寒冷地区建筑形态则更多的考虑建筑对雪的荷载。  3.2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地域建筑典型实例  维克多・奥戈雅(1963)在对设计结合气候的探讨中,将地球上的地域大致分干热气候区、湿热气候区、温和气候区和寒冷气候区四大区,指出不同气候区的建筑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以此为基础,各气候区的典型建筑形式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4]。  3.2.1干热气候区地域建筑  干热地区太阳辐射强烈,风沙频繁,因此建筑多封闭而内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